农机人的神话与农机人的瞬间辉煌

发布时间:2017-08-01

640.webp (1).jpg

打造百年品牌企业,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然而,“一阵风企业”却验证了市场的冷暖和残酷。中国农机的十年黄金期,业已成为“前无故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片段。在与同行们微聊中,有一位微友建议,“童总能不能写一篇关于农机私企及家庭作坊膨胀后的案例?”。为此,以随笔的方式将一些闪电式的神话故事回顾总结一下,把昔日的风采与现实的煎熬略微概述,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十多年来农补创造的无数个神话与奇迹。故事大多数一看就懂,原本在一稿中想直呼其名,但最终认为不妥,还是以事说事为好。其实并无抵毁任何企业的意思,只是想通过案例分析,让我们农机人更清醒,自己如何保持觉知,在市场中更经得起摔打。对此,笔者还是小心谨慎,在动笔前先同朋友们打个招呼、垫个底。

一、农补创神话

过去,农机行业“只长骨头不长肉”,利润低微,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三流行业”,然而,十多年的农补补出了数家上市公司,一些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上市,一夜成名改写了农机人上市的空白,让某些乡镇农机制造企业堂而皇之上市在榜,代表了一个个农机时代的神话;让部分家族企业传承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全国人大代表,扬名四海威震八方。无论是农机流通企业、乡镇农机制造企业,还是家族农机制造企业,他们在行业中一度领先成为佼佼者,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狮,让国企农机大佬们刮目相看,甚至感到头痛。他们的上市并能成为家族制及“代表”的继承人,这个案例全国为数不多。他们无论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还是苦大仇深的农民兄弟,都值得同行们尊重和敬仰。笔者没去过流通企业上市公司,对连锁经营不是十分了解,也没太大兴趣,但对乡镇农机制造企业上市公司及轰动全国农机行业的家族企业,笔者还是有幸在十几年前都去过这些老厂,也略微领略过这些厂家的风彩。

一家乡镇农机企业,原来的法人我们是多年的好友。他的产品也一度在市场中荣耀和辉煌过,他的理念和创新给后来的这家乡镇农机制造企业成功发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该公司现在的老总是否认可我的观点,笔者就是这样偏见理解的。当然一个乡镇农机制造商能够不断创新,在原机型上增加了无级变速器和外型的设计改观,一度轰动了整个中国农机市场,成为一匹农机黑马,谁也无力打压得住,并持续数年引领了履带机市场,不能不说明这位老总的伟大和高明。特别值得骄傲的是,他们从此打败了原主机厂家“BL”。可想而知一个国企“BL”厂,被一个个体配件供应商瞬间打败,对这家国企而言也算得上是一种耻辱。

这也同时验证了农机市场的残酷。他们成为首家民营农机制造企业的上市公司,再也不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当然这种神话不是个个都能去创造的。我相信成功者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回报,很多人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回报。

二、运气造佳绩

打造百年老店,光靠运气是肯定行不通的,但没有运气也是万万不行的。很多市场弄潮儿,一夜成为亿万富翁的案例不少,一夜变成穷光蛋的也不是没有。

那么如何裁判一个企业的成败?我想这里应该是有原由可言的。如果一个企业始终保持觉知,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一定要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几斤几两”很重要。我们身边很多人,因为运气比较好,成功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夜暴富就膨胀起来,说话的声调变了,走路的姿势也变了,总以为自己了不得,不得了了,总以为高人一等,自己有多大才能和本事。其实顺风顺水,很难见高低。例:农机十年黄金期,农机行业小日子过得还是蛮好的,总感觉自己能耐不小,本事很大,总以为市场一成不变,开始无节制的扩张。当市场略有风波时,就不知所措、怨天忧人,还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陷入困境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相信农机行业在严峻现实中能够再创佳绩的企业为数不多。当下再有农机企业能上市这才叫牛企,才是中国农机人的骄傲。没有真才实学,单纯靠碰运气是经不起时间与市场考验的,爬得越高会跌得头破血流。笔者从事农机经营三十二年,我的格局始终定位在一个县的范围经营上,从没突破过,始终认为自己连一个县的农机生意都做不全,连自己都不满意,又有什么资格去跨行发展。我们应该更清楚,农补给农机人带来的好日子,已经到了尽头。农机购置补贴形成的十年黄金期,代表不了农机市场的真实性,更说明不了"成功"两个字的含金量到底包含了多少水份。无论是成功上市的农机制造企业,流通上市企业还是正常生存发展中的农机企业,我们都应当告别过去,面对未来,活在当下。

三、惨淡显真相

政策加运气等于成功。产品有更新换代成熟期,市场有政策运气成功期,人生也有成长期。每当我们经历了成长期,成熟期和成功期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生存环境之中。2017年的农机市场相比而言好的还是好,不好的更加不好了。究其原因是:产品更新与企业后劲跟不上,特别是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很难再向更远的目标前行。家族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企业刚起步时的一致对外精神。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内部管理就很难跟上。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平衡成为焦点。借力发展怕失控,自己发展自身水平有局限性。最可怕的事情是自以为是,对自己不能正确评估。加之,成功时的光环,同行们赞美和自身的无限扩张,膨胀的后得意忘形,不记得自己姓什么。更可怕的是企业下行,仍不知如何面对,还指望过去的火红市场会重新回归现实,农机梦成了“大头梦”。

经营阶段性、周期性的变化,对一个正常企业而言并无大碍,怕就怕产品不能同市场同步,始终停留在发迹期。当其它品牌超越你时,说明你已落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已经被市场淘汰。此时此刻还大梦不醒,将一切的不是,归咎于市场,归咎于代理商,归咎于政府政策变化,甚至归咎于手下人,这就大错特错。从没有觉知自己原本就是南郭先生一个。当遇到实战型操作时,是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能力和能量,需要面对现实与市场时他们就傻眼了……。

为何国企对企业发展后劲,比私企要稳定得多,原因就是国企从不缺少人才。而私企就不一样了,当他们的企业搞到一定规模时,谁接班就成了问题。所以,私企的持续发展与国企相比有明显差异。惨淡经营就完暴露出一个企业的实力,产品的竞争能力和老板的本能。现实中的农机市场,靠运气是无力支撑了,凭实力也是时段性的稳定,立足市场的唯一成功法则,也就是产品与市场不断接轨对称,才能在惨淡经营中处于不败之势。

以上观点,如有冒犯朋友之处,千万别对号入座,如果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感悟一些东西,也就不亏对笔者,在严热高温中写下的每一笔。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