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就秸秆说秸秆,秸秆不仅仅是环保问题,也是农业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更是国家战略(粮食安全)问题。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秸秆的可收集量接近9亿吨,利用量约7.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为80%。即使如此,每年夏忙秋收,秸秆成了干部群众的头疼事,干部蹲点守田间,农民“伺机”一把火,一场场“游击战”不断上演。显然,堵不是好办法,那就要疏。
最近网上随便一搜索,关于各地秸秆禁烧的报道比比皆是,屡禁不绝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农村地区能源结构改变了。二是种植粮食不挣钱,优质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的老人没有能力处理秸秆。所以一把火烧了,是最简便但也是最粗放的办法。
烧,肯定不行,因为污染环境,可是农民也是迫不得已。不烧,影响下茬作物耕种,要不就是人工播种,把坑挖深一点,但这要增加劳动力,一亩地要增加80~100块的成本,这笔钱谁出?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农民都会算账。“新大气法”规定,地方要做好秸秆禁烧工作,鼓励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目前在地方上,“堵”做得比较严,“疏”做得不到位。一到这个季节,乡镇领导拿个马扎坐在路边看着农民,各级领导开车巡逻,发现火点就冲过去堵,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并不理想。
既然不让农民烧,就得找一条出路来。最好的出路是秸秆哪儿来回哪儿去,把秸秆当作饲料、肥料还田。秸秆是光合产物,还田后,可以净吸收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我们做过这样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过去是化学农业,现在以及将来要发展生态农业,前者是净排放,后者是净吸收,由净排放逆转为净固持,两者相加可以每年每公顷削减11.5吨二氧化碳当量,结果还是很振奋人心的。
下一步,我们要发展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需要大量优质的秸秆,尤其是光合产物,哪怕是枯枝落叶,或者是烂菜叶子,这些都是宝贝。秸秆至少可以实现两个替代:作饲料,可以喂羊、喂牛,替代粮食;秸秆发酵可以替代化肥,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现在国内有很多人搞生态农业。秸秆饲料化、肥料化是条很好消化秸秆的出路。国家可以扶持一批企业,做一些试点,比如一个村建设一个大型养殖场和秸秆处理厂,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做。其中,过腹还田是秸秆还田的一种重要方式。把秸秆拿来喂羊、喂牛,通过牲畜再排泄出来,秸秆一部分变成了肉,一部分变成了能源(甲烷),一部分作为有机肥回到田里。现在土壤耕地污染严重,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平均不到1%。秸秆可以有效补充土壤中匮乏的碳元素,而且土壤中一些微生物也需要碳盐,通过这种方式,如果可以把有机质含量提高到2%~5%,我们的粮食生产潜力就非常大了。
今年财政部通过整合和调整增加预算安排10亿元,会同农业部围绕加快构建环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屏障的重点区域,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10个省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试点。目前有这么几种补贴方式,一是秸秆发电,国家对电价补贴;二是秸秆就地粉碎,国家对机器补贴;三是秸秆用作饲料,国家对养牲畜的大型青贮池补贴。这三种补贴方式中,秸秆发电补贴占比较高,但是我们算过一笔账,企业雇工人收秸秆,去掉运费和人工成本,是赔钱的,这还不算油钱。如果要农民自发运送秸秆到企业,难度更大。“百里不运草,千里不运粮”,别说百里,现在农民十里都不干。
秸秆综合利用要结合生态农业,初步设想是在大规模产生秸秆的东三省,适合生产一些给动物吃的饲料粮食,在历史悠久农耕面积小的区域精耕细作给人生产粮食,而且给人生产的粮食比给动物生产的粮食要高于市价3~5倍,这个价位消费者是能接受的。所以,国家要补贴,就补那些真正做事的企业,补贴到生态农业。现在整个农业GDP是6万亿元,如果6万亿元中一半是生态农业,将来有10%的消费者消费,那么城市的购买力就释放出来了,既保护消费者自身的身体健康,又花钱帮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秸秆不烧了,且有了出路,化肥农药少了,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秸秆是个很好的抓手,通过它可以发展生态农业,优质优价还可以释放城市购买力,这将是一项全民工程、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