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农机后市场”

发布时间:2017-09-25

八月骄阳似火,禾苗拔节生长,对于农机行业却是传统的淡季,大地农机公司也不例外,用“门可罗雀”来形容生意之清淡是恰当的。为了打发时间和激励选手,牛总顺路去了一趟临省,在那里有某水稻机厂家举办的一场服务技能竞赛,大地公司也派出代表参加。幸运的是,笔者此次又和牛总“碰面”了。

牛总:你好,我把上次你说的“互联网+农机零配件”思路跟大老板说了。大老板说,“想法好是好,就是离我们太远了。我们一不懂互联网,二没这方面的人才,三也没那么大的愿景,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好就心满意足了“。

笔者:行,那今天就聊点接地气的。您公司现在有多少人?

牛总:现在有12个人。包括:1个老总,也就是我;1个办公室主任;2个财务人员;1个煮饭阿姨;1个前台小姑娘;1个专职司机;1个库管,1个销售经理,3个服务人员。

640.webp (5).jpg

笔者:冒昧的说一句,看到这个人员结构,我直接联想到之前在网上流行的一张图片:一个程序员在挖坑,项目总监、人事、财务等十个中后台人员在围观和闲聊。您公司现在的间接人员比例已高达67%,换句话说,是3个人干活,7个人看着。这至少会造成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前线人员士气受损,三是公司整体效率低下。通常来说,工业品基层营销网点的间接人员比例应控制在25%以下,也就是说,1个中后台人员要对应服务3名前台的销售和服务人员。具体到您公司,由于是个集团化企业,建议通过信息化系统解决中后台的集中化问题,比如通过财务电算化系统“消灭”财务,通过配件库存管理系统“消灭”库管。另外,是否可以通过餐饮补贴方式“消灭”专职的煮饭阿姨,通过公务车改革“消灭”专职司机?同时,加大前台的力量,例如增加销售人员,通过跑市场、走大户等“行商”的方式直接接触用户,发现销售机会。对了,您公司的客户分布是怎样?是否有维修中心?

牛总:70%的客户集中在江山市西边的莲花县,目前还没有维修中心。

笔者: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现在您公司位于江山市市区,好处是方便与北边的总部联络,但不利之处就是“脱离群众”,离客户太远,客户到这一趟来回需要近200公里,如果货车拉着收割机来还经常受到市区限行等限制。咱们这又没有维修中心,缺少专用设备和仪器,很多“大活”也没有条件施展。因此,给到的两个建议是:一,把公司网点搬迁到莲花县,从地理上和心理上贴近用户,方便用户拉车来公司进行保养维修;二,在莲花县新网点设一个维修中心,配备升降机、行车、气泵、焊机等设备,为服务人员给公司创收创造便利条件。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冷清的市场,恶劣的竞争环境,以及专家们展望的美好未来,不客气的说,一些农机人开始“叶公好龙”起来,在微信朋友圈、QQ群、论坛讲座等公开场合开口闭口不是“转型升级”就是“改革创新”,一具体到自己的生意却是“外甥打灯笼”,继续深陷到过往的成功路径依赖中,比如坐以待毙的二网批发模式、公关送礼的招投标项目模式,继续把眼睛盯在上游厂家和强力部门身上。笔者认为,真正的改革,应该是把眼光放在用户身上,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如何更好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只有你比竞争对手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你才有存在的价值。公司的体制革新、机制创新、网点布局和硬件投入,无不需要围绕此中心点。农机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过往的很多“成功经验”也落伍了,如想在竞争中胜出或不被淘汰出局,“拥抱用户”将是你不得不走的一条艰辛并快乐的路。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