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0月26日—28日,2017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将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这无疑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农机企业关注的目光,所有业内人士都清楚,秋季农机展会是一年中参展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典,很多企业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着手准备参展事宜:样机准备、特装设计、活动策划、品牌发布……可谓费尽心思,绞尽脑汁。
而实际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对参展这一商务活动进行针对性研究,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往往会出现“参展过程风风火火、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的遗憾。
误区
01无预案策划,盲目参展。
按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最容易进入的参展误区就是无预案参展,这也暴露出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缺乏最基本的商务策划能力。这种误区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中,以小型企业更甚,进入这种误区的最通常表现有三点:一是,参展大小事宜由老板说了算,他说怎么弄就怎么弄,想起什么做什么;二是,企业分工不明确,没有部门或人员牵头组织该项工作,诸多细节靠临时性决策;三是,无目的性参展,去会的人员不少,呼呼啦啦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展会结束,连个基本的总结都没有。
任何企业参加展会,都应该围绕着经营活动展开,因为展会期间,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人员便于集中,正好是业务洽谈、感情沟通、客户开发、标杆学习的好机会,参展企业不仅是要提前准备参展样机、设计特装,而且要对参会人员的任务做好针对性分工,展会结束后要进行工作验收和经验总结,这样参展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误区
02实力浮夸,特装过于奢华。
面对进入调整深水区的市场竞争形势,近两年农机企业的业绩差强人意,日子并好过,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2383.86亿元,利润总收入131.24亿元,相比全国机械行业利润增速低10%左右,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年半的时间里,农机市场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呈乏力态势,达到了10年来的低谷。尽管如此,以2016年全国会和今年春季会来看,还是有不少的企业为了追求实力彰显的表面效应,大搞特装设计,场面确实有了,可是钱也是真的花了不少。大家都清楚,不管是何种性质的参展特装几乎是一次性的,展会一结束,即使再漂亮的特装也会被拆掉,并没有二次使用的价值,所以说在特装上投入过多,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话说回来,企业参展,特装是品牌展现和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不可不做,但是也不能太过奢华或过于低端,以追求简洁、实用、有视觉冲击力为目标,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标准视觉、彰显出品牌特征就好,比如室外展位,必须要考虑下雨、刮风等因素,这才是要重点关注的,企业钱再多,也不应该在追求特装奢华上浪费,毕竟客户去参展,主要还是本着产品去的,产品才是彰显实力的最有力武器。
误区
03碍于面子,刷存在感。
有些企业,展会年年去,好像哪一年不参展,就说明不存在了一样。笔者就接触到一家企业,以传统的小四轮制造、销售为主营业务,原来那些年抓住了发展机遇,形成了一定规模,可是近年来,随着市场调整该企业经营品类转型并不太成功,整体业绩严重下滑,靠原来积攒的家底过日子,员工工资都得掂量着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提到参加展会,企业老板还是硬着头皮准备参加,预定的展位面积还不小,用他的话说,“不去参展,感觉很丢人。”
相信,进入这种误区的企业大家所见不少,“爱面子”是很多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习性,国内为数不少的传统品类农机制造企业,近年来销售业绩差强人意,可是在一些对外传播的事情上,宁可“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也要硬撑着装作很“光鲜”。在市场经济越来注重实效的今天,这种所谓的“高逼格”越来越没有意义,企业发展好坏关键还是看经营业绩,比如e租宝,最夸张炒作的时候把全国的LV店、爱马仕店都买空了,赚足了噱头,但是最终还不是倒闭了?参加展会,农机企业必须量力而为,展位不在大小、服装不在豪华、特装不在排场,关键是能够体现企业特点,为企业经营活动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总结来讲,以实实在在的心态看待参展这件事情,才能不为“虚荣心”所左右。
误区
04只重包装,不重产品。
参展企业进入这种误区也是屡见不鲜,几乎每次展会都会出现,尤其在品牌形象包装和产品模仿上,个别企业还闹出笑话,比如前两年展会上就有一家企业VI视觉系统高仿“纽荷兰”,差点惹了官司。形象包装是必不可少也不容忽视的参展环节,但是产品更为重要,不管是制造企业、流通企业还是农机相关企业,在展会上最能让人记住的还是你的产品。
参加展会,一定要把产品展示作为企业和品牌传播的最主要载体,不必过于注重包装,如果包装过度而产品看不过眼去,就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合作起来“不踏实”,毕竟现在的市场竞争最终是产品说了算!
由政府、农机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与相关单位共同搭建的全国农机展会这一行业交流、展示和传播平台,对于促进农机企业的经营发展都是有力的助推器,每个参展企业都应该科学分析、智慧参展,发挥出最大的传播作用和业务交流效能,这样才更有意义!
本文原创作者:
大田传媒 | 农机360网 《农机新观察》 特约评论员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