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正徜徉在热闹的武汉农机展会场,或驻足研究友商的新机型,或疾步赶赴朋友的约会点。而笔者撰此文时,距农机展开幕尚有一月之遥,因此难以揣测今年展会的盛况。不过,笔者在9月23日去了趟今年的北京工程机械展现场,感触颇深,愿与诸位分享一些思绪。
笔者曾在工程机械行业工作近六年,基本完整的体验了一个行业从波谷陡然拉升到顶峰再急速跌入深渊的全过程,感受正如《桃花扇》经典词段“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所唱的那般真切。
2008年初,发端于欧美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加之北京奥运引发的铁路、公路和基础建设等工地“政策性停工”,导致拉动我国经济成长的三驾马车中最关键的投资和出口直接哑火。这对严重依赖GDP的工程机械行业可谓是灭顶之灾,直接体会就是笔者所在的公司迅速展开裁员冻薪、停发奖金等措施。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反正当时让同行们喜大普奔的“四万亿计划”来了。从2009年中到2011年中,工程机械行业拉出一条让人瞠目结舌的成长陡线。当时行业同仁们都很亢奋,创造性也很强,零首付、以旧换新等“创新”业务模式风靡大江南北,大家眼中只有“机会”,而看不见“风险”。如论行业高潮时的众生相,最典型的有二:一是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以700亿身家首次登顶2011年胡润百富榜;二是酿酒的五粮液、造船的熔盛重工、产QQ的奇瑞汽车、做农机的常林等“门外汉”纷纷高调进军工程机械行业。
行业年度大展是观察行业非常好的标本。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展是一年一届,奇数年在北京,叫BICES展;偶数年在上海,叫BAUMA展。在笔者参观的2011年BICES展上,虽大家已经感受到行业急剧转冷的势头,但信心尚存,其时展场面积有20多万平米,登记的专业观众12万余人。随后,工程机械行业一年一个台阶,连收6个“断崖式下滑”,行业人士纷纷悲叹“年年盼春不见春”。2013年展场虽还在九华山庄,但展场面积和观众数量都在下滑,且有数家重量级选手缺席,笔者在现场明显感受到人群较往届稀稀拉拉不少。2015年,展场更是转战面积较小的顺义新国展。今年的BICES展仍在新国展,官方报出的展场面积为15万平米,但与笔者记忆中的2011年盛况相去甚远。这从逛展时间上就能看出来,2011年笔者逛了一天才算尽兴,而今年则用时2小时。
回到农机行业。近年来,由于农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展现出的高成长性、盈利空间和低门槛,一方面吸引了众多汽车、工程机械等相邻行业和房地产、医药等非相关领域企业的目光;另一方面通过多年的滚动发展和资本积累,农机行业内部也积蓄出一股既有意愿又有能力进行投资的力量。而在农机行业冲高回落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从工程机械行业交的数以千亿学费中能学到些什么?是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全程机械化好,那大家都搞?烘干机青贮机打捆机火爆,张三能干我为什么不能?
据此,冒昧地提出一个观点供诸位批评:笔者认为目前多数农机企业的战略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重外轻内,具体体现是以静态视角分析动态环境,如不考虑竞争对手怎么出牌,重视外部机会,而少内审自身是否具备条件;二是重想轻干,具体表现是战略制定时愿意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而到了战略落地时则放“空对空导弹”。
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学习马斯克的“第一原理”,就是回归到事物的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问问自己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公司历史沿革中沉淀下来的基因是什么),要到哪里去?(长期的愿景、中期的战略、即期的计划)。还要用使命凝聚人心,用愿景展望未来。非如此者,则难以致远。
文章来源:《农机市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