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农忙季节,农机具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成了农机人24小时关注、处理、协调、维修的关键。24小时服务,既累人也缠人,配件成了坏什么缺什么。我不淸楚整个农机市场是什么状况。说句怂话:碰到讲理的还好说;遇见不太讲理的,会让你体累心更累。更让人纠结的是,社会进步了,百姓也见多识广了,维权的话语,比六部委三包规定标准要高得多。懂三包法的文化型客户,既没有怨言也没有怪话,两个字“理解”。他们的大度、包容让你觉得有些愧对朋友。极个别用户,没事也要找个茬,让你心烦气躁。那么,就在这秋收秋播秋忙人的季节里,笔者想谈几点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与同行道友们分享共勉:
一、产品质量
农机具产品质量是农机人讲的最多,也最关心的。笔者不敢说哪家农机产品优劣,更不敢说谁比谁好,就在近期这秋收农忙的季节里,当你接到一些新机用户的投诉电话时,总感觉有些尴尬,新机下地工作3~5个小时就报修的不是少数,老用户还能理解,碰到新客户事情就复杂了。
说句不谦虚的话:笔者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品牌代理商的位置上,每次向顾客介绍产品时,总感觉自己有一种优越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言辞中。不知是命还是运,笔者清楚的记得,十年前,正逢笔者半百之年,恰巧还是生日当天,下乡三包soda 水稻收割机,深夜才回。整整十年后的花甲之年,还是出生日,又因用户不满意,到现场沟通处理,尽管机子没有问题,但该用户一直重复一句话,过三包期我怎么办……。为此,作为朋友的我,只好放弃与家人团聚,去现场协调处理,上演了十年前的场景,一直在田头协调服务到深夜3点。尽管这天是自己的生日,还是比不上“上帝”的诉求重要。但特别的日子绝对是思母日,是人就应该好好珍惜,我并不知道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还是对Z用户的太尊重,或是一种担当?一份同情?一种本能的反应?
用户至上是农机人永恒的追求。从这两件事情,使笔者明白了一个道理:用户无过错这句话,绝对是一种忽悠。三包期过了怎么办?唯一的权威答复,只有六部委有这个资格。作为农机人实事求是,依据“三包”法处理好质量与服务问题,完全是属于有理有据。做好服务其实并非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双方换位思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谈到服务,基本上都是谈收割机的质量与三包服务。
风水轮流转,收割机品牌质量好了,服务也相对少了,大拖质量问题反而成了农忙服务时的焦点,尤其是“小马大标”成了质量问题的祸根。例:904与1304的底盘一样,而904只能带4铧犁,同904底盘相同的1304,却要带五铧犁,可想而知这种结果是什么。加之,农机市场不规则竞争,粗制滥造,节本增效,成了农机行业内的新常态。笔者代理的个别大品牌,目前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我们的师傅们连续数天加班加点,仍难以满足用户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台1504大拖,使用不到50个小时就要更换后桥总成,有的不到30个小时就发现变速箱中有异响,有的连常用配件都没有,有的生产企业配件不但价格贵死人,最不讲理的是年终配件退厂时,还要倒扣打折40%。不讲理的生产企业,是一帮不讲理的人在运作。笔者,斗胆预言这种企业最终的归途就是将自己送上不归路。
二、服务成本
过去服务是生产企业的事,他们会在农忙时派人驻点,现在的生产企业,派人服务很难,就是来个半瓶醋的师傅,工资甚至要代理商开。作为农机代理商,帮生产企业服务,吃苦受累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关键“保本服务”是基本条件。
有一个60年历史的老农机生产企业,每台机的服务费只有80元人民币,后来厂里领导重视了,涨到160元,就目前好象也没有超过300元。他们家生产的1204轮拖,三包期內已经换了三个离合器总成。若说是用户使用问题吧,用户说我家3台大拖,另外两台用8年了也没换过离合器总成;若说是产品质量问题吧,生产厂也派不出个人来确认,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80元的三包费用,还人情来来的打报告,给“领导”(国企)审批什么的。谈起来大家都是朋友,说起来感情都不差,质量上不去是制造能力问题,服务上不去是态度问题,三包费用180元不够车费,吃自己的饭,成年帮一些牛企们白干,不说还好,一说怪难受的。我们有些国企老板,把自己太当回事了。笔者始终认为,有本事的就提高产品档次,有能力的就改变市场环境,有水平就做好整机服务。一、二次帮忙不是不可以,长期让代理商打白工就欠妥了。
三、众口难调
无论生产企业还是代理商,即使把服务做到极致,也有不满意的用户。秋收秋种尽管忙人,好就好在水稻机晚上8点钟后,就停机息人了。现在的用户遇到问题时,他的期望是:最好三分钟到场,四分钟解决问题。然而,在现在的条件下,1~2个小时赶到现场,应该说是最快的速度了,大多数用户还是比较感激的。但也有少数高标准的“上帝”,无论你如何给他服务,他都不会满意,总以为自己真是大爷,买一台机欠一半账就真的变成老太爷了。
前几天笔者碰到这样一位收割机用户,人为地将泥土收到收割机肚子里面,二号水平搅龙里从收麦到收黄豆,我们师傅上门帮掏泥土不是一次,让他收倒伏时注意一点。可惜一个习惯性动作很难改,机收水稻吃力,经查发现二号水平搅龙里,收黄豆时泥土进去没及时清除,泥块成了混泥土,空气滤芯里的灰尘超过500克。笔者到现场用事说理,这位“上帝”还理由多,声音大,照顾服务后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当然这种类型的用户,每年都会碰到一二个,作为农机代理商,绝大多数见怪不怪,他们的最大本事就是“太”讲理。有时候就连我这个老农机,看了也感觉很可笑也很无奈,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忙时闲聊是笔者的生活习性,就农机产品质量与服务,不同角度写法、说法,表达的方式都会存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问题,用户停机息人就是最大的问题,耽搁了时间就是损失了用户的收入。如果我们的生产企业和代理商能够体会到,我们的“上帝”因为你的不及时、不负责,而在田间地头傻等5个小时,10个小时,你就会觉得用户的“不讲理”是有理由的。当然生产企业包括代理商,无论你如何去做,去完善各个细节,也是众口难调,想要实现百分之百用户满意,永远是农机人的梦想。所以,农机具的质量与服务永远在路上……。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