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农业大国,必须是农机大国,不论何时何地都会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对农机行业的扶持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扶持的方式、方法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国家对农机行业的扶持不会是“任意放纵”,而是在监管之内的扶持。农机产品要怎样改进才能更方便、更适合、更迎合政策监管呢?从深松作业补助和秸秆还田补助的监管的角度,或许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资料图
农机补贴依然是行业的主导力量
现行做法:偏重于“购置”环节的补贴。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农机“购置”环节进行补贴,就是现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从监管角度来看,“购置”1台就“补贴”1台,在当时的社会科技背景下,不失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因为此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农机保有量在十几年间大幅增长,被行业人士公认为农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未来趋势:“作业”环节的补贴。2017年初,全国农机化工作会传出消息,将往年包含在农机购置补贴总资金中的深松作业补助单独列项。行业人士都在猜测,这也许就是农机补贴政策从“购置”环节转向“作业”环节的起点。从监管角度来讲,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深松作业监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对农机“作业”环节进行补助或将是大势所趋。
已有和将有的农机“作业”补助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几年前,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了,但是直到2015年将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时才被业界重视。让农机行业人士记忆犹新的是,原本第二批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侧重点是玉米收获机,但是2015年的第二批资金侧重点转向农机深松作业补助,使得很多玉米机企业措手不及。据了解,当时社会其他行业的监测技术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没有与农机行业完全融合,充其量只能算是个“雏形”。
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前些年,秸秆焚烧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为了响应“绿色环保”为导向的方针,农业部、各省、各地方大力整治焚烧秸秆的行为,具体到农机行业,就是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打捆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具。全国各级农机管理机构几乎都在对秸秆综合利用机具进行“购置”环节的补贴,黑龙江省等省市甚至还对秸秆粉碎还田作业进行补助。从监管角度来看,部分科技团队开始融入农机行业,数据监测技术平台已经被部分省市管理部门认可,成为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保无人机作业补助。2017年9月5日,农业部对牛汝极委员在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基于北斗导航的智能植保无人机技术发展的提案答复正式对外公布。《提案答复》中,农业部明确表示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三项措施,其中的第三项措施就是“推进飞防作业: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补贴等项目,大力推进包括植保无人机作业在内的病虫统防统治。下一步,将会同财政部研究出台补贴政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作业补贴方式,加快研发推广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操作简便、防效更好的植保无人机,促进植保无人机健康发展。”
烘干作业补助。近一两年来,粮食烘干机成为农机市场的热门产品,各地粮食烘干机的保有量也在加速上升。据笔者了解,农户有烘干机可用之后,烘干费用却没有明显的降低,逐渐成为“用不起”的难题。因此不少地方的农户在呼吁,希望加大对粮食烘干作业方面的补贴,进而降低农民的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呼吁归呼吁,具体什么时候成为现实,笔者认为此事尚需时日,必须先解决烘干作业的监控才有可能试行。
农机“作业”补助监管需要什么样的农机?
农机作业数据采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农机行业或许很快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进入新时代。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管理机构的监管人员,还是生产企业的监测人员,从监管便捷性角度出发,农机在地里作业的同时,将数据及时传送回系统平台,监管人员用电脑或移动电子设备都能随时查看农机的作业情况,这种监管手段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秸秆粉碎还田作业中已经成为现实。其他的农机作业方面呢?拖拉机行驶速度、收割机作业面积、发动机温度、油耗等等,都是可以采集的数据,不仅对农机作业监管有用,对产品性能提升、升级改造等方面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机作业数据采集设备及平台。对于中国的农机生产企业来讲,能够研发出适应多地貌、适合多种农作物的农机产品,减轻农民体力支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社会效益,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如果每个农机生产企业再要创建电子程序开发团队,似乎有些浪费资源。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近两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范围里多了一个“农业用北斗终端”。更细心的人会发现多个省市发布的深松整地作业实施方案里,出现了“安装深松整地检测仪的大马力拖拉机”等内容。其实这些“农业用北斗终端”、“深松整地检测仪”等设备及平台就是为了方便监管人员对农机作业进行监管。
未来农机的发展方向。从简单的机械化作业向数据采集、远程监测、自动驾驶作业方向转变升级,不仅是监管角度的需要,也将是未来农机用户的需求。其实,在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装备的智能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中国还仅仅是想象。大田农社旗下大田物联网团队已经研发出适用于安装在多种农机上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采集农机的运行情况,例如:发动机温度、油耗、作业面积、深松深度、土壤营养成分等数据。同时也已经研发出供生产企业、管理机构监测人员使用的云平台,不仅可以将实时监测正在作业农机的运行情况,还能发出温度过高等方面的预警。如果哪家生产企业在农机产品上安装了智能监测终端,可谓利民、利企、利国。
结语:
在补贴依然是主导力量的农机行业,看清补贴形式转变的方向,将产品升级改造得更适合作业监管,或许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文原创作者:
大田传媒|农机360网 刘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