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支持的农机工业要有的放矢

发布时间:2017-12-07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计划》)。这对农机工业和农机企业来说,是一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政策,它体现了国家对农机工业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中国是农机大国,只有成为农机强国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

早在2015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就将现代农业机械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智能化等一同列入重点支持领域。诚然年产值4000多亿元的农机工业在国家制造体系中比重不大,其新动能的贡献率也不如机器人和新能源等高,然而国家发改委认识到现代农业机械对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无法替代和至关重要的,农机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推进以来,通过财政预算内资金补助、专项建设基金扶持、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参股等方式,支持了近五十项农机工业升级项目,带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60多亿元,对农机工业产业升级和农机装备自主化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划》再一次将现代农业机械列为支持重点,明确要通过发展先进和适用的农机装备,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农机工业未来三年的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解决农机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和农机产品可靠性差的问题,二是解决“短板”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首先要一如既往抓好重大农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稳定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由于国产大型高效装备和核心技术供应不足,造成我国农机装备作业效率偏低,粮食生产成本高,农民种粮收益低。粮食生产面临的环保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农机装备要为秸秆收集利用和地膜残膜回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要通过农机重大装备提升,提高我国高端装备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到2025年农业机械化作业成本降低20%的目标。大马力高效拖拉机、谷物联合收获机、精量播种机等高端装备集成技术、先进技术密集,对全产业链的引领作用明显,能够带动农机工业整体素质提升。北斗导航等迅速应用于农机装备,为农机产品智能化研发应用提供了支撑,要加强智能化的应用开发。要加强新能源动力农机装备的研发,为降低排放、优化环境做贡献。

抓好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目前,国产农机装备技术升级受困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配套。由于液压机械式无极变速器自己不能生产,黄淮海地区水稻、小麦、玉米收获机升级遇到瓶颈;小型柴油发动机依赖进口,高速插秧机和自走式植保机械日资品牌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犁铧等入土部件材质和工艺技不如人,大型复合机具只能依赖进口。所以柴油机等关键零部件、精密排种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自主化至关重要,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需要主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和集成。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与欧美产品的差距体现在人机工程、产品智能化和可靠性三个方面。中国农机工业协会2012年开始在行业推进数字化制造以来,农机企业在钣金下料成型和涂装工艺两个方面进步很大,国产农机装备覆盖件的质量和外观品质取得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零部件和整机的可靠性还很不尽人意,表现在国产农机装备故障率高、三包服务费用高、作业效率低、二手机价值低。产品质量提升首先要实现制造的一致性。推动智能工厂建设,提高产品制造过程控制和质量追溯能力。农机装备多品种小批量,装备和检测投入受限,更要重视制造工艺和专项制造装备的升级。玉米收获机的摘穗台、采棉机的采棉头、压捆机的打结器等专用部件加工工艺复杂,缺乏专业化的制造手段和装备,可靠性一直为用户所诟病。这些核心专用零部件质量的提高必然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提高研发试验和检测能力。农机工业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加重是不争的事实,同质化竞争的无奈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短缺。新产品研发有各种困难,缺乏试验手段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农艺复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产品研发试验工作量大,新产品试验还受到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约束,有效试验时间短,因此,企业开发试验手段和产品检测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计划》支持企业试验检测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骨干农机企业建设高水平的检测和监测平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核心零部件企业建设面向行业服务的检测中心,推动第三方和认证机构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计划》提出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实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共识,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坚持市场主导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扶优扶强。《计划》的实施,必将大大提高中国农机装备的竞争能力,农机企业要用好该项政策,抓住这一机遇。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