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应切实落实中央要求,保障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人才队伍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形成支持保护精准有力、体制机制顺畅高效、微观主体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重点应建设健全十个方面的政策制度:第一,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保障的财政制度。资金来源要确立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第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并重的金融支农政策,扭转农村资金外流趋势,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关键是强化金融支农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农业农村的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开展大型农机具和农业设施抵押,扩大农村承包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的财产权抵押试点;第三,建立健全功能互补、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其中,互助型保险立足于防灾,商业性保险立足于保收益。第四,建立健全渠道多元、制度保障的农民增收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民富裕是重要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收入政策;第五,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加快建立可持续的资源保护补偿政策体系;第六,建立健全以改革赋能为核心的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农村土地是农村最大、最具潜力的资源,盘活资源存量,释放资源活力的核心就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七,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政策。对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等农村能人建立
认 定 评 价 制 度 ,通 过 对其 能 力 上 的 认 可 、经 济 上 鼓 励 、社会上宣传等方式,激发他们示范带动农民的主动意识和社会责任;第八,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机制。可在财政奖补的政策推动下,择优选择市场主体实施市场化运 营 管 理 ;第 九 ,建 立 健 全 乡 村 国土空间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第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考核评价制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农机在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化问题的核心也是经济问题。农机产品要适合农民的购买能力,才能形成有效需求;农机化到了使用机器比人工合算才能快速增长;农机手 有 经 济 效 益 ,才 能 将 其 作 为 职业。各种农业政策、惠农措施为农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 区(简 称“ 两 区 ”)划 定 和 建 设 工作 ,划 定 建 设 两 区 11.38 亿 亩 耕 地 ,需要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集中要素资本,确保有效益,这为农机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据统计,每年农村产生 30 亿吨畜禽废弃 物 ,8 亿 吨 农 作 物 秸 秆 ,6 亿 吨 生活垃圾。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每年畜禽粪污处理达到 75%,基本解决570 个养殖大县综合利用问题,秸秆基本全量化利用,这也需要相应的设施装备;农业结构调整也为农机具提供巨大市场。比如粮改饲、轮作休耕常态化、牧草产业化都需要相应机具。
目 前 ,农 机 市 场 总 体 上 处 在 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常规机具产能过 剩 ,市 场 饱 和 。 市 场 供 应 滞 后 3年 以 上 ,农 机 市 场 进 入“ 熊 市 ”,残酷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还未根本突破,有需求无机 具 。 农 机 服 务 进 入 调 整 升 级 阶段。过 去 ,机 具 少 ,社 会 化 服 务 需求旺,农机手购买大量机械为千家万 户 服 务 。 现 在 ,机 具 增 多 ,变 成农村千家万户为自己服务,机具只有 使 用 价 值 ,不 再 产 生 经 济 效 益 。所 以 ,一 部 分 人 放 弃 农 机 经 营 ,因此 ,农 机 化 社 会 服 务 重 新 迎 来 机遇。同时,已经放弃经营的农机手手中过剩的农机具共享利用将是一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