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现在的农机行业已经告别了被业内称谓的快速发展“黄金十年”,进入了结构调整的趋缓阶段,回顾过去的2017年,农机工业12个子行业2429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291.35亿元,同比增长6.15%,行业实现利润243.12亿元,所占业务收入比重仅为5.6%,微利运行,农机工业在全国工业行业竞争大棋局中,已经黯然失色,高端产品供给偏弱、中低端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内生力不足、大而不强、精而不专、产业分散、产品低效的诸多短板齐刷刷地拉低了农机行业竞争优势。进入2018年,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脚步依然会继续,市场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农机企业间的同质竞争会更趋于白热化,新一轮的行业整合风暴必将到来。
市场发展瞬息万变,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行业内近2000家大大小小的农机企业,谁能笑傲群雄不好预判,但是,以下四类农机企业必将被淘汰确是十有八九、早早晚晚的事情。
第一类企业:
抄袭模仿型
这类企业,七成以上是在农机行业大发展期间借助一线品牌所在区域现成资源进入的,其产品多集中在传统品类制造领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多数企业仍是落后的地摊式生产布局、低端制造、低附加值发展。
这类企业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其鲜有技术研发团队,主要是靠抄袭模仿起家,工艺管理、质量控制更是其明显软肋。在配套资源获取上,其往往借助一线品牌制造企业的相同渠道完成,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较大问题,那就是这类企业不像规模企业一样具有完善的质量检验控制体系,进货检验几乎缺失,在生产旺季期间,由于资源紧张,往往是规模企业退回的不合格部件进入了该类企业,这是常见的事情。部件进货品质没有控制、技术文件不完善、工艺手段落后、装配过程粗放、整机检测不系统,产品品质可想而知。目前,以大中拖产品为例,大小品牌林立,且同质化严重,诸多二三线以及不入流品牌一味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市场秩序被严重破坏,进一步讲,一旦购买到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最终吃亏的还是用户。
自2014年起,国内农机市场进入升级转型阶段,“产品”正日益成为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单纯靠抄袭模仿的企业愈加没有立身之地,以“产品”为主要载体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从某种意义上讲,“模仿不可耻,不变才可怕”,只抄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进入被淘汰的末日通道。
第二类企业:
缺乏诚信型
说到诚信经营,恐怕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鲁迅先生说过,生意,南方人叫“生意”,北方人叫“买卖”。书面称“贸易”,官家称“商业”。有人把“生意”狭隘地理解为“挣钱",其实,生意的本初乃是分享,把好的东西分享给有需或有缘之人,盈取合理的服务费用,秉着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这才是生意。生是生生不息,意乃心上之意。真诚做人,诚信做事!不欺!不瞒!不哄!——此为商道!诚信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时下被倡导的社会主流思想,而现实中,有些企业经营者却为短期利益,丧失了诚信经营的准则,成为名副其实的“老赖”。有一家只能称得上是家庭作坊个体户的农机企业,经营者对诚信的理解成为了贻笑大方的“笑柄”,对经销商,总认为他们占企业便宜;对用户,总觉得产品故障都是野蛮操作;对员工,总臆测他们偷奸耍滑……于是,对于渠道合作履约视为儿戏,服务变成摆设,员工工资一拖再拖……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怎能长久?
在中国,农机产业是有着其独特性格的商业领域,不管是农机产品制造者、经营者还是使用者,都必须接地气,一词概之,那就是要“实在”!不诚信就是不实在,那就会被受众者所抛弃。现在以及将来,缺乏诚信的农机企业将无立身之地,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第三类企业:
投机倒把型
投机倒把的农机企业在老百姓眼里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把就走”,这类企业其压根就没打算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经营者多是关系营销的好手,瞅准了地方主管机构支持项目进行大力度公关,回过头再来寻找或自己生产所需的农机产品,这类企业及经营者带有浓浓的“皮包公司”和“暴发户”的味道,其弊端及危害可想而知。与此同时,这类企业往往也是恶性竞争的发起者,低成本、低价格扰乱市场竞争格局,这个产品做黄了,就换另一个,这个品牌不行了,就再起个名字,不求长远,只求捞着钱就行,这类企业没有信誉保证,更谈不上完善的服务体系……前几年,补贴整治风暴过程中遭受牵连的人员,多是事情根源出于这类企业,称得上行业灰暗地带制造者。
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怀有投机心理赚快钱的企业将无生存空间,这类企业必定会被淘汰,也必须被淘汰。
第四类企业:
盲目跟风型
近几年,在供给侧改革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机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农机品类销量出现集体滑坡,用户需求向小众品类过渡明显,加之农机品类繁多,各地种植结构和农艺的差异较大,后续市场发展走向愈加复杂多变,更加难以准确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农机企业就容易进入盲目跟风的发展误区,打捆机好卖就生产打捆机、旋耕机好卖就生产旋耕机、插秧机好卖就生产插秧机……东一头西一头,要么是今天生产这个明天生产这个,要么是摊子越铺越大,资金严重分散,到头来,没有一种产品做到最好。有个比较鲜明的例子,在一拖、雷沃以及东风等知名品牌制造所在地,衍生出数量近百的大中拖制造企业,扎堆上马,盲目跟风,导致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且同质化严重,这两年,许多制造企业又一窝蜂向打捆机、烘干机上使劲,结果可想而知。农机制造,不能只图一时之利,要客观评估自身实力和优势,确立和巩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再寻求拓展,因此,企业做什么品类的产品固然重要,把擅长的产品做成什么程度更为重要,这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农机企业要具备战略经营方向判能力,企业决策不能单纯地拍脑袋,要审时度势,坚守住自我核心竞争优势,继而拓展发展范围,如果盲目跟风,就会离风险越来越近。
企业经营是个永无止境的课题,不同的企业有着其不同的经营模式,每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独到之处。不管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农机企业必须关注产品、关注运营质量、关注市场、关注用户、关注服务、关注现金流……越是市场难做,越是要防止走弯路,更不能进入歧途,唯此,才能有更大的机会迎接更有希望的明天!
原创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大田传媒|农机360网 《农机新观察》特约评论员 李勇,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