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拖拉机零部件产业:新时期,全新的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18-04-03

640.webp (30).jpg

拖拉机是农机的“母机”,是动力输出源,除了自带动力农机,其它的众多耕耙播收的农机具都需要与拖拉机配套才能工作。没有拖拉机,这些花大价钱买的农机具就只能是“聋子耳朵——摆设”,可见拖拉机的重要性。世界上主要的农机制造强国,没有一个不重视拖拉机工业,因为拖拉机强,本国的农机产业才会强。中国也一样,从建国初洛阳拖拉机厂开始筹建到60年后21世纪的今天,拖拉机工业一直是国产农机产业的脊梁,几个大型拖拉机生产厂也是最耀眼的明星企业,得到用户的拥护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与拖拉机工业密切相关联的零部件产业似乎一直被忽视,长期以来“甘当配角”,这也是有识之士近年一直在呼吁的“零部件强,主机才强”的原因。

没有强大的零部件工业,中国的农机强国之路无从谈起,在2000年-2017年,受需求崛起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一推一拉”的双作用力,拖拉机零部件产业得到空前发展,但从2017年起拖拉机行业急刹车,零部件产业也相应受到了影响,笔者长期跟踪拖拉机零部件行业,在请教了专家之后,认为2018年起国内拖拉机零部件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将面对一系列新的机遇,希望企业擦亮眼睛,将自己置身与风口上。

机会

01

后市场需求爆发的机会

关于后市场近几年是个热门话题,虽然说的人多,但真正从后市场赚到钱的人不多。国内农机后市场元年是2016年,这一年在新疆、黑龙江等经营国外进口农机的经销商配件业务开始赚钱了,这是因为前几年销售的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普遍进入大修期,对维修配件的需求增加,2018年之后,以拖拉机为龙头,国内农机的后市场将会越来越热。

说到农机的后市场,最先需要挖掘“金矿”的肯定是拖拉机的后市场。据统计,当前国内拖拉机保有量约2600万台,其中60马力以上中大型拖拉机保有量600万台,小型拖拉机2000万台,并且每年仍以近50万台的速度在增加,这些拖拉机中80%是在2004年到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后添置的,有约30%-40%将进入集中大修期,在大修期,农机维修配件市场对零件和配件将会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需求周期。

对于拖拉机零部件制造企业,应该将经营的重心由原来只钟情于主机生产企业而转向“脚踩两只船”:巩固主机配套市场,又抓后市场维修服务的机会。预计5年之后,国内拖拉机后市场对维修配件需求将超过新机配套需求。

机会

02

拖拉机需求升级换代的机会

国内农机需求的升级换代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拖拉机当仁不让充当行业的领头羊。大中型拖拉机,西北地区由90-130马力向140-180马力演进,中原地区由130马力向150-200马力以上发展,东北、新疆地区由180马力向200-350马力以上升级,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引用行业一位资深专家的话就是:国内对拖拉机等动力产品的需求呈现跳跃式的发展。

图:北方某省2015-2017年大中拖拉机销售结构变化

640.webp (31).jpg

对于农机零配件行业,拖拉机升级换代将会带来诸多的利好:如高端新产品将凭空创造出全新的需求;高端产品技术含量高,同时也要求配套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好的配件,这将促使零配件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和装备保障,将倒逼零配件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另外高端配件也有更好的毛利空间,能跟上主机厂步伐的零部件企业将分享主机需求升级的红利。

对于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拖拉机配套企业,今后拖拉机升级换代的空间仍很大,并且这种从低级到高级,从中低档次到高档的演变不会停下来,这个过程将为那些市场嗅觉灵敏、锐意进取、注重技术研发投入的拖拉机配件生产和经销企业创造机会。

机会

03

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体系的机会

全球化采购已经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优先选择。比如英国波音787做为全球最先进的民用大客机,一架飞机全身有约400万个部件,其中约90%的部件是由美国、日本、法国、韩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企业提供,波音787的生产是典型的全球化采购。

在全球农机产业中,世界500强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美国爱科、德国克拉斯等巨无霸企业也秉行本地化生产,全球化采购的战略。大企业聚焦主航道,拖拉机业务是大企业核心业务,每年销售量和采购量均超过50%,能进入跨国大佬的全球配套链是国产拖拉机零部件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

据介绍,中国山东、河南、江浙一带实力较强的一些农机配件龙头企业已经进入了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采购体系。在中国装备产业2025战略的带动下,相信中国农机零部件行业将不断升级,竞争实力也将不断的增强,同时也将进入更多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采购体系。

机会

04

一带一路农机产业转移的机会

未来的世界是中国的世界,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大战略。

未来几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从纸面落到实处,国内大批的企业将搭这条顺风船走出国门,进入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农机产业也绝不能和“千年等一回”的大机遇擦肩而过。

整体看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20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产业在全球体系最完善,竞争实力最强的,其中山东潍坊地区的大中拖拉机产业集群就可以顶得上东南亚加上非洲所有国家的产值总和,所以国产拖拉机具备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农机工业落后地区产能转移的条件。

具体看,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目的地是中亚五国和东欧国家,海上丝绸主要目的地应该是东南亚和广大非洲地区。其中东欧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一定的拖拉机工业基础,在这些地区更多采取合作的形式,中亚五国和非洲国家只有少数国家有拖拉机产业基础,大多数国家体系残缺或空白。“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国内过剩的的拖拉机产能完全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民族拖拉机产业。

值得提醒的是任何单一的企业进入这些国家发展风险都很大,但如果以整个产业集群或完整的产业链走出去,成功的机率会将大大增加。

机会

05

进口高端部件国产替代的机会

据研究机构报告,当前国产220马力以下拖拉机国产零部件配套率可以超过95%,国内农机零配件产业规模巨大,配套体系健全而完整,这是我国农机产业后期转型升级的基础,但250马力以上拖拉机关键核心部件变速箱、液压系统、控制系统、车桥,甚至轴承、轮胎等基础件绝大多数还是依赖于进口,但国产拖拉机配件企业发展迅猛,后期在大马力重型拖拉机上将实现“深度国产替代”。

在国内拖拉机配件细分领域已有“隐形冠军”。如镇江液压、山东征和、一拖车桥、中兴机械、徐轮轮胎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龙头和“隐形冠军”。但差距仍客观存在,不少核心零部件包括一些细分零件领域掌握在跨国公司以及在国内的合资企业手中。

另外成本价格优势明显,具备穿透跨国公司坚硬壁垒能力。随着全球农机市场由快速增长进入结构调整,甚至一些发达国家成熟市场进入漫长的衰退期,下游整车装配厂对成本控制需要越来越高,国产农机零部件在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价格优势凸显,国内主要的几家农机生产大佬在核心零部件配置上,由以前眼睛向外,转向向内寻找国内优质配套资源,拥有较低的开发成本、管理成本与劳动力优势的国内农机零部件厂商,有望把握住这一机遇进入更多此前被跨国公司所垄断的高端配件领域。

部分优质配件厂商已具备全球化供货能力。国内部分零部件厂商凭借技术积累以及极高的性价比优势,不断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市场封锁,逐渐进入了高端配套领域,一些产品和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化或准国际化的水平,更有像中兴机械、生力液压、镇江液压、国瑞液压、山东弘宇等细分龙头已经进入了约翰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久保田、洋马、马斯奇奥、雷肯等跨国大佬的全球化配套体系。

整体看,在未来,进口高端部件将减少,“深度国产替代”趋势走出。反过来看,原来国产高端或准高端农机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的变速器、液压件、桥箱、皮带、链条等关键核心部件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国产准国际化的农机零部件正对博世、采埃孚、丹佛士、卡莱、盖茨、坂东等形成“深度国产替代”,国内农机企业观念也在改变,高端农机零部件进口数量在下降,国产高端零部件替代进口速度在加快。

机会

06

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的机会

拖拉机的零部件企业也具有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及横向多元化拓展的条件和机会。

产业链纵向延伸。通过进入整机制造或销售环节,零部件企业能拉长产业链条,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天津勇猛公司的前身是一家汽车变速箱配套企业,2004年左右进入玉米收获机整体制造,2017年延伸进入拖拉机制造;山东帅克原来为雷沃重工等众多企业配套驾驶室,2016年开始进入拖拉机整机制造。

对于国内的配套企业,在面对整机企业时,话语权很弱,某种程度上看是被盘剥的对象,甚至是成本和市场风险转嫁的对象,如果能从配套企业变成一个整机制造企业,一是能拉长产业链,丰富业务,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能力。

经营横向拓展。分几种情况,同心多元化,比如学习一拖东方红围绕着强主业发展旋耕机、播种机业务;学习中联重科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烘干机、植保设备相关多元化;学习约翰迪尔、凯斯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双主业或多主业跨界经营,目的无非是增加盈利点,资源共享,分散经营风险。

总之,随着拖拉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零配件产业的第二个春天也即将到来,拖拉机零配件产业已经由幕后走向前台,中国的拖拉机要强,必须让零配件产业先强起来。

原创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大田传媒|农机360网 《农机新观察》特约评论员 仇半农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