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看到一篇信心爆棚的正能量文章,该文作者对农机市场的现在和未来不但充满信心,而且胸怀大志。然而,笔者在现实市场中却从头到尾找不到一丁点与之相匹配的内容。
也许,极左的东西过于负面,极右的文章不接地气。现实中的农机市场,也是怪得很。你要说市场不行吧,不是有那么多好的政策扶持吗?你要说市场下滑吧,市场里为啥百家争鸣、群星四起?你要说市场有点乱吧,不正印证着“乱世出英豪”吗?你要说市场产能过剩吧,不是低价促销农民才能得实惠吗?也许,退一万步讲,这就是洗牌的前奏、黎明前的黑夜吧。
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了,需要冷静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折当前市场格局。这时,我突然想起一位道友---淮阴地区的一位农机高人王越总。两年前的一天,他穾然打电话过来,告知我其退出农机怪圏之志,准备调整一下自己归零再出发。一句正常的交流已成事实,王越总尽管离开了道友们的视野,但他还一直关注农机市场发展势态。他对农机市场的走势与未来,有他的想法、做法,在农机“鼎盛”期,他看到了农机市场的险恶。他做过福田,做过中联,又回过头去做福田。身经百战,说退就退,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事,农机人的骨气从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退出农机行业,对一个农机校毕业的农机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两年前的退出,是他预估到今天的市场格局,这就不得不让道友们打心里佩服。很多同行身临险境,仍雄心勃勃、志向高远,秉承着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劲头。殊不知,无论什么心灵鸡汤,都难改变农机市场的惯性下滑。
一、政策与市场
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好象没政策。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当下农机市场还能否起到“强心针”和“打鸡血”的作用?这一点值得农机人好好分析研究。
首先,政策刺激市场的疗效明显降低了。2004年刚开始听说农机有补贴,人们在交流中的表情,明显激动中略带一丝丝兴奋。如今再淡农机补贴政策时,原有的激情和自然的兴奋度没了。
其次,制造厂家等补贴额度定产品价格的套路也逐步回归理性定位。流通企业冒险经营扛“成败”风险,操作也逐步规范了。由于各地补贴政策额度的严重不统一,而造成的套利空间让“二手机”市场迅速崛起。一些赌赙式的补贴形式,将一批又一批原本老实巴交的基层办补人员送进了高墙。
客观地说,十五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三农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好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时至今日,在补贴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补贴是不是也到了让位市场的时候了呢?
二、价格与市场
当下的农机市场行情下,无论是价格战,还是质量战或服务战,也都没有明显疗效了。
近期与许多道友就如何起动市场、如何提升品牌形象、如何搞定终端客户进行交流。我用一句玩笑,也是一句不恰当的比喻表明态度,“当下的农机市场,好比你让70岁的老太婆生二胎”。农机人的格局再大,那怕赊账不要钱,也难勾起市场购买力。价格决定用户、质量决定市场、服务决定出路,现实中也很难验证这三个决定的正确性了。
那么,究其原因还是产品过剩引发价格下跌,市场没有了空间,你做再多的宣传,降再低的价格都是徒劳无功的。大家都会讲:做精产品才是本事,做好服务才是出路,做品牌商才有存活的希望。这些心灵鸡汤在特定的环境下,也许认为是正确的名言。再好的产品必须有相应市场,再好的服务质量必须有相对应的客户,再好的政策必须有相应的需求。低价竞争不是唯一手段,无利可图就是慢性自杀,眼下农机市场进入怪圈是十五年来农机市场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理由是:农机补贴政策的确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剌激市场拉动经济的功效,农机化水平突飞猛进。同时,也让市场失去了理性,缺乏相应的计划或规划,如生产企业入行门槛低,流通领域夫妻建店手续简便,不需要标准也没有啥要求,导致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成灾泛滥,市场集中度超低,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波动幅度较大,让一部分人的确不适应。
三、产品与市场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特别是一部分职业农机人,喜欢求大求全,被“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缪论害死了不少。
所谓的大而全,基本都是“东河里钓鱼,西河里放生”,收割机赚了赔进大拖,烘干机赚钱了赔给了收割机,收割机赚钱了又赔给打捆机,打捆机赚到了又赔给施肥药水机。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做好一个系列产品,这是农机人最可怕的事情。
就目前而言,笔者还没有发现有能抱定“做专,做精,做准”路线的高人出现。农机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哄而上,相互残杀,拚价格,降成本,降配置。最终赊账是找死,不赊账是等死,市场没有方向感,生产没有计划性,产品一旦过剩,不是等死就是被逼死。
市场有需求才能有发展,产品一旦过剩就是看谁挺得久。这句话没有什么学问,是我们对市场应有的一个基本认知。笔者所在县城,就大拖产品而言,从14年高峰期的821台年销量、15年713台年销量、16年598台销量,到了17年全县实现销售183台销量,惯性下滑是正常的市场走势,只是我们太相信经验主义,过于自信而忽略了市场规律。
有一部份道友依靠“精控库存,杜绝赊账,谢绝买断”,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轻松驾驭农机市场。有一部分企业靠贷款经营,挣的赶不上还利息,还有一部分道友靠赊账慢性自杀,似同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被融化。产品与市场不对等,竞争手段与市场规律有差异,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有潜规则。违背了正常的原则和规律,突破了不该突破的底线,最终都会被市场规则所淘汰。
以上观点,不一定符合各位道友们的囗味,请多多包涵。笔者最后一句与诸位道友共勉,“在惨淡经营中把持自己,走远走失没有人能帮扶你,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淘汰一批守旧的,累死一批赊账的,拖垮一批失信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