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叙对农机市场的两点看法
年初,行业内诸多预测都对2018年的农机市场寄予了乐观的预判,认为多数农机品类会出现触底反弹,但是从截止到目前的市场运行态势来看,持续低迷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
面对持续低迷的农机市场,很多人都在问,还有机会重回高速增长吗?答案是肯定的,机会一定有,但是不在现在!
眼下很快就要进入6月份,离上半年收官也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大家对农机市场的感知神经愈加敏感,让我们再次审视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因素,笔者发现有以下两个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值得共同商榷。
01
现期甚至较长时间要消化利空因素影响
目前,国内农机市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阶段,比重超过50%的大中拖、联合收割机、农用三轮车等传统产品,由于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市场透支等原因齐刷刷地进入下滑通道。反观高端化产品依赖进口,小众特需产品供给不足等短板同时存在,农机市场结构的再平衡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必将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
因此,现阶段甚至后续一段时间,农机市场需要先消化诸多利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政策因素。诸如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粮价市场接轨等对农机市场发展影响巨大。
回顾农机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自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机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到截至2013年的10年,被业界称为国内农机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自2014年开始,农机市场进入了趋缓调整期,但是,政策驱动的影响依然巨大。2015年底,国家针对农业产业结构实际,开始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旨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紧接着,“镰刀湾”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粮改饲”、“粮改豆”、粮食价格市场接轨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实施,与农业高度相关的农机行业也因为这些利空因素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产能结构调整和热销品类转移上,这些都对市场发展造成了影响,行业每个单元都必须预留变化目标期望,且客观评估拉低行业发展速度为主要体现所带来的压迫感,直至全面消化完毕。
第二,供需因素。具体表现为中低端过剩饱和,高端产品不足、刚需产品不足、小众品类满足程度不够等。
国内农机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而不强、精而不专、产业分散、产品低效”的诸多短板,这些短板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在供需矛盾上。前几天,行业的一位朋友到新疆考察,全球顶级农机品牌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市场布局,而国内品牌则丝毫显现不出主场优势,溃不成军,在新疆建设兵团的高端产品区,看到的仍是清一色的进口农机和农机具。国内农机高端领域供给不足,而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则出现了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死拼价格战的非正常竞争格局,与此同时,经济作物作业机械、蔬菜机械、丘陵山区特需机械等供给也出现严重不平衡。由此可见,农机行业供需因素消化需要一定时间,至少,目前仍未消化完毕。
第三,产品升级因素。诸多短板如顶尖产品依赖进口、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内产品多领域与全球一流品牌差距不小。
在国内农机市场上,大型采棉机需要进口、高密度打捆机需要进口、500马力拖拉机需要进口,就连中小型方捆打捆机的D型打结器也依赖进口,再如,半喂入水稻机日本的产品最受欢迎,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由此可见,全球跨国企业占领了国内主要的高端农机市场,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国产农机与国外农机在研发水平、技术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差距较大,国内农机制造必须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取得突破,才能迎头赶上,这是一个充满挑战而势在必行的过程。
整体上看,利空因素的消化需要过程,并且对行业发展影响非常大,农机企业的感知是最敏感的,就像极了目前的态势,低迷不振。
02
虽然下半年有机会,但不能指望是“大牛市”
越是行业发展不景气,信心越是愈加重要,截至目前,上半年传统的农机销售旺季已经结束,大家把热切的期望投入到了下半年。纵观下半年的适销农机品类,玉米收获机械、畜牧机械、打捆缠包机械、收获后加工机械等都被普遍看好,业内多数人预测这些品类会稳中有升,但是,提醒过于乐观者,下半年多数不会出现出乎意料的增幅。
第一,政策杠杆不会大起大落。
从近年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执行情况分析,政策发布都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一般处于执行和微调阶段,一般不会再有太多变数出现,而且补贴资金落实往往容易出现滞后现象,影响市场正常秩序。按照今年补贴政策公布情况判断,全年结构性资金额度调整、对新兴小众倾斜以及鼓励高端智能产品方向已定,且对行业影响定位依然延续了去年的基本基调,可以断定,整体政策不会出现太大起伏,补贴对市场拉动效应已经变得相对有限。
第二,用户购买信心不够,市场表现依然温和。
近两年,小麦、玉米、水稻,包括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类价格不稳,一直起起伏伏,但是农资、农药以及用工成本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大部地区土地流转仍未完成,集中化作业程度不够,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国家粮食进口数量一直在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约61790万吨),比2016年增长0.3%;进口量占到了国内粮食产品的21.1%。曾经自给自足的中国,已经从当年的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在这种背景下,农民的种地收益出现下降,农机手的收益自然也出现下降,对农机投资热情不够,市场表现也就差强人意。
第三,传统品类下行周期轮动未结束,上升小众品类体量不足。
按照农机市场变化走势判断,目前传统品类市场走势仍处于“L型”平稳运行区间,周期性低速运行态势仍然会持续1-2年,且社会保有产品更新处于依次替换阶段,多数人判断出现集中更新爆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传统品类伴随着马力段上延、喂入量上延、作业效率提升而出现数量的减少,“提质减量”已经是大趋势。而与此同时,虽然在农业结构性调整作用下,畜牧业、经济作物等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机遇,但是市场体量相对传统品类市场差距较大,受众感知普遍性不够,甚至业内很多人没有实质性接触,因此,小众品类增长与农业结构调整程度同步,大面积市场开花尚需时期。
因此,下半年市场机会必须与利空因素的逐渐释放相辅相成,农机市场发展依然处于前有趋势之中,估计七成以上概率不会出现超常规式增长。
总而言之,直面竞争,不能机械地悲观判断农机市场持续低迷,同时也不能盲目乐观市场大爆发,需要客观地进行分析判断。农机企业要先生存后谋发展,不盲目、不悲观、不激进,强身健体,以产品升级为抓手全面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升级与转型并举,厚积薄发,共同开创崭新的发展格局。
原创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大田传媒|农机360网 《农机新观察》特约评论员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