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8-06-11

 

W020180609377561440828.jpg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发表主旨演讲。本网记者 叶晓宁 摄

同志们上午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抓住千载难逢机遇,加快乡村振兴。”首先,我先讲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的四大机遇:

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差距上,我们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和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比为1:2.7。社会发展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公共服务。

另外,生态环境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集中体现在农村面临污染严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所以,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集中体现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的结构转换已经经历了四次:

第一次,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农村的改革实现了农产品和消费品的大发展,一举解决了商品短缺问题。

第二次,上个世纪90年代通过四大支柱产业的振兴,解决了重化工业和建筑业发展的滞后问题。

第三次,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通过发行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使高铁网、高速公路网、通讯网一下子搞到世界第一。

第四次,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围绕着发展方式的转换,调整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成为最大的增长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占中国GDP的比例超过50%,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调整要素结构,科技进步、经营管理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对在下降,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实现了四次大的结构转换,不断的释放新动能,支撑了四十年经济的奇迹。

现在整个国民经济面临着第五次结构大转换,这就是把最后一个硬功夫,把乡村发展问题能够加快速度解决,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和乡村面貌落后的问题。

所以,十九大提出主要矛盾的转换,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呼吁我们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调动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向乡村振兴,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能够支撑国民经济较快的增长,就能够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到2022年左右就可以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去年人均GDP已经达到9600美元了,进入高收入国家达到1万2千美元的水平,还要迈一个大台阶。这个台阶就要靠乡村振兴,提高5亿多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来实现国民经济的第五次转换,释放出经济增长的最大新动能。所以,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为我们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这是第一个机遇,千载难逢。

第二个机遇,农村土地两个三权分立的改革,为我们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体制条件。农村的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农村的宅基地实现所有权、使用权,或者叫资格权,与使用权的三权分立。可以把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有偿使用权的转移,从而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提供了条件。农村宅基地三权分制,它的市场化、商品化,就可以使农村的宅基地和房产,有了商品交换的价格,就可以成为资本。以土地为平台,就能够撬动城市下乡,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资金支持。

第三个机遇,农业的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选择。

第四个机遇,现在我们有着巨大的存量资本,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现在M2到5月份已经达到174万亿,大量的资本找不到投资去处,一会儿冲到房地产,一会儿冲到股市,要不冲到国外去。去年在国外的消费达到1万多亿,或到国外去买房子、买市场。这些资本通过市场的机制引导到乡村振兴上来,就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资金。

这四个机遇都是千载难逢的,把这四个机遇很好的利用起来,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乡村振兴。我不赞成慢点来,也不赞成搞到2050年乡村才振兴。所以我们要加快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通过调动各种资源来加快乡村振兴。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当前要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第一,要运用市场机制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绝对性作用。为什么出现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主要由于城乡两个市场太重,城市的要素都市场化了,农村的要素还属于半市场化状态。所有的商品都朝着获得更高的交换价格中去流动,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的要素源源不断流向城市,支持了城市繁荣,城乡的发展差距却越拉越大,农村的劳动力2亿8千万青壮年,到城市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把城市建得那么漂亮。农村的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向城市,设在城市的各个经营机构,把农民的消费能力抽到城市里去。第一支持了城市建设,第二投向国家的重点项目,第三流到沿海新区。我们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建立现代城市,发挥市场要素的决定性作用,推进要素向农村回流,加快乡村的振兴。

第二个着力点,全面系统的推进农村振兴改革。现在农村的改革不是单一改革,要把各种改革统筹起来。农村的承包地流转需要确权颁证,经营权能够有偿的流转、自愿的流转,从而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要通过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把农村宅基地跟城市的资源换起来,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城市里的劳动力下乡。要加快农村宅基地改革,要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把城市已经稳定有住宅的农民工,把他们家属迁到城市中成为城市的居民,享受城市居民的服务,把农村里的宅基地有偿退出,该走的就走,该留的留出来。要进行综合配套,要有系统性推进,不是单一抓哪一项改革。如果把农村的土地作为一个平台,使它能够商品化作为抵押,撬动城市资本下乡,投入到农村建设,我们的乡村面貌就能迅速发生变化。不是慢慢来,等到2050年,那太慢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个条件。

第三个着力点,要确立社会化生产的理念。我们要从小生产中跳出来,要用社会化大生产理念。要向荷兰学习,向欧洲学习,向美国学习。研究农业的同志,一定要树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跳出狭隘小生产的思维定式。

第四个着力点,应该放在建立农产品质量标识和原产品、原产地可追溯。这句话写在党的三中全会决定中,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我到法国、荷兰考察。法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利用20年的时间,成为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我问他们的经验,有两条:第一,搞了合作社,农产品销售70%通过合作社;第二,建立了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度和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法国的农产品质量在国内老百姓心目中,在国外的老百姓心目中建立了信用,觉得法国的农产品吃了以后放心,所以打开了国际化市场。中国也要建立这样的制度,但是建立这个制度靠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是不可能建立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标识制度的,必须要用经营性的农业主体,建立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要有一个统一的农业品牌,大家共同维护这个品牌,保持这个品牌的信誉,这样才有希望。现在城里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提高了,这样你的质量我是信得过,愿意花一倍的大价钱买。如果你想出口的话,没有品牌不可以。所以,要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的三个标准,对我们中国的农产品建立质量标准制度。在法国超市里面是三种标签颜色,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一定要把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度和原产地追溯制度建立起来。使农产品质量能够追溯,建立用户的信任。

乡村振兴还有很多事要做,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这四个着力点。我相信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指日可待,谢谢!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