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农机产品升级正当时,再不抓紧就出局了!

发布时间:2018-06-18

 

640.webp (71).jpg

事实不容否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农机行业形势急转直下,直至今年上半年仍然没有触底反弹的苗头。究其根源,绝大多数人认为农机市场已经从“一穷二白”的增量市场转到“锅满钵满”的存量市场。很多人预言将有不少企业退出农机行业,笔者认为,此时正是重构市场环境和行业格局的大好时机,是新一代龙头企业的孕育期。

事情要从多面看

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在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农机行业深度“洗牌”期,一些“战士”肯定会倒下去,但是,肯定还会有一些“战士”幸存下来。这些存活下来的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无疑是“胜利者”,届时,他们将成为农机行业的中流砥柱。就像偌大的欧洲和美国,那么大的耕地面积,经过历时洗礼之后,能够存活下来的农机生产企业也不是很多,但是,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企业,成为了国际农机巨头,并引领着全球农机行业的发展。

如果说我国也要经历欧美农业发达国家那样的农机发展史,可能现在就是残酷的“厮杀”期,经过一段时期的厮杀之后,部分企业退出农机行业,部分企业重组或被并购,尽管存活下来的企业很可能也会“体无完肤”,但是毕竟是“胜出者”,肯定是在我国农机行业的某个子领域是佼佼者,并将成为这个子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这场“厮杀”中,要说最有恃无恐的可能是那些国际农机巨头,原本就是外来者,盯着中国的这块大蛋糕,能分走一块是一块,眼下分不到还可以过段时间继续谋划,无非是多等几年而已。话又说回来,凭借产品的高质量、高端化,毕竟以中国企业目前的水平还造不出来,而且国际上也是凤毛麟角,所以不怕中国人不买,购买他们的产品是迟早的事情。

毋庸置疑,中国是泱泱大国,“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必须主要是中国粮,中国粮必须主要由中国农机保驾护航。因此,政府肯定不会放弃扶持本土农机企业,只是现在国产农机企业太多,应该扶持哪些农机企业?先让市场规律淘汰一部分或是大部分企业,再扶持剩下来的佼佼者,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政策扶持、监管的作用,饭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产品性能的升级

不可否认,我国农机市场很多产品在进行着同质化竞争,甚至是大打价格战。究其根源,很少有出类拔萃的质量和功能,没能达到差异化竞争的水准。

农机产品的质量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升级就能立竿见影的,要对零部件选择、整机组装、构造设计、管理把控和质量检测等诸多方面有一套完整、近似苛刻的体系。很多国际农机巨头已经具备这样的体系,所以,他们的产品质量、价格是很多国内产品难以匹敌的。在这个升级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想方设法完善这套质量体系,是国内农机企业不容忽视的。

农机产品的功能升级是能够“出彩”、“出类拔萃”的重要方面。小功能的升级可以博得用户芳心,使用户操作轻松或是改善工作舒适性。不断积累的小功能升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形成“代际”的升级,不仅对用户有好处,更能推动整个农机制造水平的升级。具体而言,从工程机械和路面交通车辆的经验看,卫星定位必将是农机产品功能升级的趋势之一,后续的卫星导航、无人驾驶功能更是大势所趋。想谋划未来,必须将未来的产品元素尽快配置到自有产品上,否则只顾眼前将没有未来可言。

服务水平的升级

在农机行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服务一定要数“三夏”跨区作业服务了。在短短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从南到北收割小麦,时间紧任务重,有很多地方的收割机需要“换人不停机”高负荷运转,不仅是对机器整体质量的考验,更是对机器售后服务水平的考验。

必须承认,在与时间赛跑的“三夏”跨区作业战场上,很多服务是非常及时、周到、贴心的。不过,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售后服务不能说明整个农机行业的整体售后服务能力水平,毕竟“三夏”服务只是“攻坚战”,真正的售后服务是“持久战”。售后服务人员的维修技能、快速及时的当场维修、易损零配件的储备分布,甚至是车载智能感应设备对故障的报警、预判及服务资源协调,都是体现服务水平的支撑点,需要企业进行系统的谋划和布局。

结语:

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洗涤,在一段时期的市场下行趋势环境中,不仅要克服眼前的艰难,更要为将来的一席之地谋划。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市场需求,因此只有紧盯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性能、功能和服务,跟上需求的步伐,才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农机行业的“潜力股”。

原创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大田传媒|农机360网 刘文华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