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主办,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九方泰禾国际重工(青岛)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康达农机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年全国农机流通协会工作会议”在山东青岛召开。
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李安宁作了“凝心聚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报告,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广度,深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业机械化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意愿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所以,我国农机化正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面对新形势,农机化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变化。李安宁表示,首先在产业方面,从主要粮食作物的耕作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延伸;从粮食作物快速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扩展。其次,从区域来讲,北方平原和旱作区等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方,正加快提档升级,需求向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转变;南方水田地区、丘陵山区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需求迫切。第三,在主体方面,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机化与规模经营相互促进,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和质量转变,并更加注重获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延伸机械化价值链。第四,在技术方面,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集成配套正在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
但不可否认,在新时期,随着农机化发展环境和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买”、“有机难用”、“有机难赚”、“有钱难花”等。同时,提升供给端要素配置的能力,质量,效率,促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成为了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过程中新的挑战。
李安宁强调,为解决前述矛盾和挑战,应先把握农机化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未来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涉及机械研发制造、土地环境整治、品种选育和种养制度、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多个方面。目前,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隔离的体系,各个部门必须凝心聚力,协同释放农机化发展潜力和活力。
李安宁提出,作为培育发展农机化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主要是培育新要素、新主体;发展新制造、新产品;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新制度、新平台。当下,由创新引领,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正在萌发、生长、壮大,各方面要凝心聚力,加快步伐,推动农机化动能转换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