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行业到了技术创新驱动的转捩点

发布时间:2018-09-01

从技术上看,欧美农机寡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他们的研发成本历经多年分摊,早就摊薄至最低水平。相反,国内企业虽然在近年来在技术与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但背负包袱的沉重肉身显然与外资企业难以抗衡。

种粮不挣钱,行业进入滞涨期或下行期,用户会更加捂好口袋里的现金。没有点新技术元素的产品,越来越多的用户会“用脚投票”。

当前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企业实力整体上还非常孱弱。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在2014年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大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称不上农机强国,特别是农机制造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像国外的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久保田、爱科、克拉斯等农机跨国巨头,早就实现了全球生产、全球销售,而我国农机领域还没有一家跨国企业。

当前全球农机前三强跨国企业都在美国,他们是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爱科,旗下工厂遍布全球,约翰迪尔在全球的员工达到6.7万之众。而中国农机行业刚刚开始在国外建厂的试探,有的出海计划还没成熟就夭折了,至今尚无一家跨国企业,连走出亚洲都没有做到。

从技术上看,欧美农机寡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他们的研发成本历经多年分摊,早就摊薄至最低水平。相反,国内企业虽然在近年来在技术与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但背负包袱的沉重肉身显然与外资企业难以抗衡。有些一味指责国内农机企业和产品不行的人,显然是缺乏常识与常理心的情绪化表现。

知耻而后勇。国内农机企业需要奋起直追。但遗憾的是,最近两年,国内农机工业在度过补贴刺激的黄金时代之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特别是今年以来,绝大多数细分市场都大幅下滑,导致不少农机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国内农机市场历经多年的政策红利驱动和成本优势,已经到了技术驱动、创新驱动的阶段,到了变追求规模扩张为主调整为规模、质量同步发展的阶段。

技术创造价值,销售传递价值。对于企业说,靠营销驱动,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没有核心技术,公司就会陷于滞涨。一旦被外资切断关键部件供应,你就只能哑巴吃黄连了。美国敢于对中国企业痛下杀手就是摸准了中国企业的命门。目前国内企业常规性的产品还以低端为主,但是采棉机的采棉头、打捆机的打结器等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目前国内企业基本上还没有自制能力,进口依赖度高。对此国内农机企业需要早做准备。

种粮不挣钱,行业进入滞涨期或下行期,用户会更加捂好口袋里的现金。没有点新技术元素的产品,越来越多的用户会“用脚投票”。所幸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譬如老朱多次举例(没办法,这样的企业实在太少或者还有一部分老朱孤陋寡闻不了解)说的近年来快速崛起的苏州某家插秧机械生产企业,凭着对技术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技术研发的执着追求、对细分市场的专心与专注,近年来产品获得了用户的充分喜爱,成为外资品牌的有力替代者。在前年鉴定总站所做的插秧机质量调查中,这家企业的插秧机名列前茅。这也充分说明,产品要受到用户和市场认可,技术与质量是第一位的。希望国内农机行业涌现出一批技术、质量与服务过硬的企业。

(本文原刊于《农机市场》)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