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多,如何解决才能保障购机者利益?

发布时间:2018-09-05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毛主席就曾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自2004 年实施农机购置全面补贴以来,我国累计补贴金额近千亿元。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概况

我国自2004 年启动农机购置全面补贴政策以来,累计补贴金额近千亿元,并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此外,中央确定的农机补贴类别也由最初的3 大类,扩展到如今的12 大类、38 小类、128 个品目;地方确定的农机购置补贴类别也由最初的5 种提升至现在的10 种。就补贴标准而言,中央及地方统一按照30%补贴额度及单机5 万元的限额标准,对于特殊区域及特殊环节,补贴标准可以适当提高。

农机补贴政策的执行效果

以往农机服务形式主要体现在农机购买的“三包”服务。伴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如今的农机服务已经由以往的“三包”服务形式扩展到配件供应、售后服务、质量反馈及信息跟踪,可以说,如今的农机服务已经建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如今,农业部推行农机直销形式,极大地缩短了农机销售的中间环节,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效益,节约了农民购机成本。此外,只要农机生产企业产品纳入到补贴名单中,农机的销路将得到极大的保障,在提升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创造了条件。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目前,纳入到我国农机补贴目录中的机具大多属于单价几万元以上的中大型农机,而我国部分农业生产区域对大中型农业机具的需求明显不足,而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的小型农业机具却因无法纳入补贴目录而影响销路、增加购机成本。因此,补贴对象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农业区域情况复杂多样,既有平原区域,也有丘陵山区。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对农机的质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农机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瑕疵,最终导致农机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故障率较高,最终影响到农民购机的积极性,降低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当前,我国农机补贴政策的监管部门属于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受此影响,农机主管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很容易形成利益关系,最终影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

完善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措施

补贴机具要涵盖农用动力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田间管理和植保机械,脱粒、清洗、烘干和贮存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机械,水果蔬菜、花卉园艺、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机械等一切农业机械。同时要求补贴的农机具不仅局限于大中型农业机械,还要兼顾中小型。补贴应充分考虑补贴金额为几千元的中小型农机,这符合经济欠发达县区农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

农机生产企业一方面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企业的科研投入,加大研发力度,不遗余力地提升自身产品的设计水平,真正做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创造出适应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的机械。农机生产企业应该切实做好农机部件采购及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测工作,严把质量关,为农业机械更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保驾护航。

在监管上,应确定农机主管部门的监督主体地位。在实施农机补贴政策的过程中,强化结构调整,适应市场规律,明确农机主管单位的定位。严格监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过程。强化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及时处理和处罚那些操作不当、玩忽职守和作假的事件和人员。

目前,“三农”问题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若想更好更快速地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各地区应该切实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农机补贴政策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而使得该项惠民政策真

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