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来,农机行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呈较明显的一年好两年落的正常波动现象了。尽管一些小众作物的机械化有抬头的趋势,但是,他们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农机行业的整体上扬。
相比其他创新,技术创新也是别人是最难学到的,当然对企业自身来说也是最难的。但是,唯有用先进的技术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才能获得增量市场的关注,包括产品更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点的用户。
各种迹象表明,当下的2018年或是近20年来农机行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同时,外围环境仍然并没有明显的松缓迹象,对于未来一两年的发展前景也没有明朗的预期。特别是,某些人积极推动的国四标准如果在农机行业按期实施,则农机行业将再一次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想迈过这个波谷,大概需三四年的期间段。随着购机成本的提升,尽管仍有购机补贴的刺激,但是一些农民已经“视旧如宝”,把收割机、拖拉机用到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8月7日,在2018年全国农机流通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李安宁在《凝心聚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报告中认为,在新时期、新变化的大背景中,随着农机化发展环境和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出现了包括“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买”“有机难用”“有机难赚”“有钱难花”等新矛盾。面对产生的新矛盾,李安宁指出,全行业应立足全局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判断。农机化发展,取决于供给体系即供给端要素配置的能力、质量、效率,农机化的新矛盾,则主要是“供不足需”、“供不适需”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在不同的细分领域的表现当然有强弱之分。实际上,在我们当前的农机化领域或者说农机市场,我们谈论的是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也就是说,农机化是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去除稻麦玉米的机械化,不知谈论农机化还有何意义?
近年来,农机行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呈较明显的一年好两年落的正常波动现象了。尽管一些小众作物的机械化有抬头的趋势,但是,他们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农机行业的整体上扬。即便如棉、糖、马铃薯作物(官方认为的主粮之一)的机械化,也远非麦稻玉米机械化那样能影响行业内最多的企业。
正如李安宁副司长所指,目前的发展矛盾还需从供给侧发力,以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如果更通俗一点,就是像前些年一些企业所说的“跟着市场干、围着市场转”。多年来,农机行业在政策的拉动下,呈现一种不健康的粗放式发展的模式。随着购机补贴边际效应的递减,特别是进入行业调整期以来,农机行业低端过剩产能正在不断被淘汰,外围发展环境的恶化、行业洗牌的加速,这是农机行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步。
在发展环境方面,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感压力(生产与产品本身),今年以来不断增加的原材料成本压力,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农业机械这一处于低利润行业的发展压力。综合来看,这些外围环境的压力是不可逆的,也将是长期的。
在这样一个较为动荡的转型升级期,企业要想突破困境、杀出重围,需要依靠不断的创新,打造差异化的、质量过硬的新型产品,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在各类创新如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研发与技术创新无疑最有含金量。相比其他创新,技术创新也是别人是最难学到的,当然对企业自身来说也是最难的。
但是,唯有用先进的技术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才能获得增量市场的关注,包括产品更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点的用户。同时,在生产的前端,需要满足提供新产品的制造能力和时下越来越严的生产环境保护压力对设备的要求,改变原来传统的产业链模式,对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予以升级。着眼长远发展的企业需要真正重视转型,尽力在农机传统市场与新兴细分市场分一杯羹。
当然,推动农机消费、增加农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与能力。可以预期,如果农机市场的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能够尽快取得突破,农机行业还会不断造就新的新增长点,农机市场和农机化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增长动力与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