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农机市场对植保机械的需求、开发、推广、使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农机人正在植保机械新领域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毫不夸张地说,是史无前例的。短短数年时间,实现了从古老的手工施肥、最早的双人肩抬手工式、背负式,发展到轮式和时下高端的小型喷雾式飞机。
植保机械的不断更新换代,大大改变了传统肩抬、肩背等既不安全又费时费力的施肥喷药工艺。问题是,作为植保机械的生产者以及销售商,除了跟风抢抓机遇外,我们对植保机械的市场、产品以及适用性到底了解多少?笔者就接着这个话题,实地调研一下市场,听听最前沿的农户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一、老式过时的植保机械
如果你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对双人肩抬式打药治虫并不陌生。一桶水有专人负责调药,称之为治虫员,后面的人一手扶着喷雾器,一手不停的上下抽压,前面的人拿着喷杆,不停地两边上下喷药。这就是笔者见到过的最早的,也是最老式的喷药方法,这种喷药治虫方式应该说早已灭绝。但笔者负责任地说:这种最古老式的传统打药方式,治虫效果是最好的,现有的各种技术含量再高的喷药机械,也代替不了这种喷药效果。至于缺陷不讲大家也知道,安全性差,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因为打药治虫,中毒身亡的事情年年发生,工作效率低就更不用说了。
年纪稍大些的道友应该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种山东产的泰山背负式喷药机红极一时,高峰期我记得笔者所在的农机公司,年销量高达一万多台。六十年代这种背负式的药水机,一个生产队有一台就相当不错了。分田到户后,每家每户都有一台背负式喷雾机,这种机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基本普及,改变了人抬治虫高强度的劳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彻底解放了劳动力,不足之处仍然是安全隐患严重,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大,除了成本低治虫效果佳的优势外,我想没有任何值得宣扬的优点可言。
二、新款轮式喷药机
当下轮式施肥喷雾机逐步形成优势,有的通过轮拖自行设计改装,有些是家庭作坊生产,大部分产品质量低劣。新款轮式喷药机厂家最大的优势,全款发货多渠道发展。加之,地方叠加补贴政策,短期内带动了市场过量发展。在高速发展期,用户与代理商从上当、受骗、亏损中基本分清了优劣产品,对植保机械逐步恢复了正常选择,再也没有前两年的盲动,对植保机械也有了相对的了解和针对性的理性思考。
那么,除了对植保机械的产品质量我们不去探讨外,我们对轮式施肥喷药机的使用,到底有何利弊得失呢。这是笔者想说的重点:轮式施肥喷药机,从喷幅12米发展到25米,甚至根据用户要求特殊加工到26米。无论是喷幅12米还是25米,除了提高工作效率外,最大的缺陷是平均500亩地,就要浪费5亩地的施肥喷药的行驶路道成本(12米喷幅)。25米喷幅相应减半行驶中的田亩损失。如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轮式施肥喷药机再陷在田里,或者说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坏在田里,再动用轮拖施救,这种浪费成本就无法评估了。所以,人工施肥喷药在土地流转的今天,逐步被轮式施肥喷药机所代替,就成本而言500亩需要让费5亩地的成本,应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三、时尚小型喷雾式飞机
从成本上讲,小型喷雾式飞机是目前最经济实惠的喷药工具,实际成本低,再加上国补和地方叠加?贴政策,用户花小钱,有些地方用户不用花钱,有用户视为玩具,在一些地方有疯领、疯抢的势头。对小型喷药飞机笔者始终不看好,加之一些生产厂连骗带哄的销售方法。接触后对一些销售模式和不着边际的语言表述,说难听一点有夸大其实之嫌疑。说句实在话,笔者对此听不惯也看不惯。
那么,除去个人的喜好偏见外,小型喷雾式飞机到底有多大市场,多大需求,是否是生产企业推广时说的那么好呢。我想请大家听一听种粮大户陈华老板的评价。他直言:小型飞机打药水尽管成本低,尤其是对田块生长作物没有任何损害。但有一点请大家注意,“一斤水喷打10亩稻田,是否真的能够除草?还是能真的能治虫?不说大家都清楚。不但草除不了,虫打不死,一斤水喷打10亩地,能不能打透?会不会有想象的效果?这些种田人都应该懂。陈老板还说:有钱不一定就能流转土地,手里有田也不是人人都能种得好。种田也是需要一定技术含量,会种田、种好田,科学种田才是真本事”。
听了陈华老板一席话,笔者深深感受到陈老板对小型喷雾式飞机的判断与笔者不谋而合!在没有与陈华老板交流前,笔者只是靠一种感觉并没有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与之沟通后,更加了解植保机械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利与?。
上述文字只是对植保机械的使用利弊,作一个初步的判断分析,并无抬举贬低成份,如有欠妥之处,敬请各位道友批评指正。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