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行业下行期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布时间:2018-09-25

导读:

很多企业发现,这两年来原来擅长的那一套越来越不管用了,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本上升与需求下降的矛盾、行业发展政策的变化、税收方式的调整、员工社保、环保与安全监管的压力,都要求企业去努力适应。因此,企业的发展规划、管理方式、竞争手段等都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否则会很快被市场洗掉。

我们很多企业喜欢建大厂房、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实际上稼动率却非常低,仔细算下账并不经济。农机企业要主动追求减少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自身与行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农机行业大幅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除了玉米收获机有小幅反弹之外,其他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均呈现大幅下滑。尽管一些少数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像花生收获机有一定程度上升,但从整个行业层面来说,主机与农机具均进入了发展的寒冬。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8月份中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AMI)为29.4%,环比下降1.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3.0个百分点,折射出目前农机行业发展形势的极度严峻。

“行业冷暖企先知”。企业作为农机行业发展的前沿,更能及时深度感知行业发展的温度。而宏观的统计数据一般是有很大水分的。试想,哪家企业把自己真实的数据原原本本的告知别人或机构?报统计数据很多时候是一种策略,虚虚实实,云山雾罩,让人看不懂看不透才好,一是要迷惑竞争对手,二是不能让合作伙伴和用户对企业发展没了信心。

从总体上看,目前这种局面是前些年高速增长、农机行业过度消费导致的必然结果。十几年来,国家对行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资源,从2004年到2017年国家农机补贴资金达到2046.7亿元之巨!如此大量的真金白银大大刺激了我国农机工业进入一定程度的“虚胖”状态。同时,这种资源的大量聚集,刺激了中国农机工业及很多企业缺乏规划、竞争无序的规模膨胀,最终导致营养过剩。受到挤出效应、边际效率递减等规律的影响,中国农机工业的竞争力与发展质量并没有同步得到大幅提升。

按照中央精神,目前我国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应该是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特别是当前阶段,农机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国内农机行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到了传统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之后的十年,我国农机行业主要解决的是主要粮食作物“无机可用”的问题,强调产销数量与发展规模,当农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论是发展现实、还是大多数农民的需求,都从数量到了质量。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与农机合作社,即便价格高些,也愿意花更多钱购买质量好、服务好的产品。这也是一些外资品牌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高一倍甚至更多、但仍然受到不少农民青睐的原因。在国家政策倾斜、购买力比较强的黑龙江农垦等地,农民也更倾向于购买价格更高但是可靠性更好的外资品牌农机具。按权威的说法,目前农机行业主要解决“无好机用”的问题。

到如今,很多企业发现,这两年来原来擅长的那一套越来越不管用了,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本上升与需求下降的矛盾、行业发展政策的变化、税收方式的调整、员工社保、环保与安全监管的压力,都要求企业去努力适应。因此,企业的发展规划、管理方式、竞争手段等都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否则会很快被市场洗牌。

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这就要求企业转变发展理健康理念和发展方式,采取更加精益化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强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提升,采取更加有效的营销方式等,方不被市场的洪流所淹没。

跟我国大多数其他机械制造领域一样,过去农机行业的传统发展方式是资源密集型与粗放发展型。随着资源要素的减少与经营成本上涨,规模效益递减,需要从依靠资源投入到依赖创新驱动。资源要素既包括原材料、资金与人力资源,也包括对空间和环境的占用。我们很多企业喜欢建大厂房、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实际上稼动率却非常低,仔细算下账并不经济。农机企业要主动追求减少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自身与行业可持续发展。

而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新型产品、新技术和高质量的引导,使政策资源的利用更加优质高效,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原载于《当代农机》)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