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建议将生物炭肥料纳入新型肥料目录!

发布时间:2018-10-02

 

640.webp (1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今年第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的议案始终围绕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既要守住耕地红线,也要扭转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作为我国北方超级稻研究首席科学家,陈温福这些年来把研究重心放在秸秆炭化还田即生物炭基肥上,为推进“藏粮于地”奔走。

近年来,我国通过化肥零增长、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行动来提升耕地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将秸秆炭化还田来改变土壤碳氮比及理化特性,这是一个新方向,生物炭及其衍生的生物炭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陈温福说。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农林废弃物约14亿吨,其中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秸秆高达7亿吨,其中仅有不到1/3实现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不足20%,被焚烧或废弃的秸秆达20%以上。“其实,农民之所以焚烧秸秆,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秸秆利用出路。”陈温福认为。

由秸秆炭化制成的生物炭有着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力、抗氧化力和抗生物分解能力,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碳含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改良酸化土、沙化土、白浆土等低产土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黑色黄金”,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研究生物炭农用的理论与应用前景。

“我国生物炭研究特别是产业化应用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研究人员发表的SCI论文几乎占到50%,生物炭产业化应该说已经相当成熟。”陈温福高兴地说,生物炭设备、工艺流程已相当完善,能够实现自循环、零排放、无污染。而且生物炭及其制成品“生物炭基肥”成本也降了下来,与复合肥成本大体相当。

生物炭产业已逐渐成为涉及农业、环境、化工、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亟需从国家层面给与政策支持。

陈温福建议:一是尽快将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料纳入新型肥料目录,让更多农民了解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基肥料;二是,组建国家生物炭工程技术中心,汇聚国内各方面力量,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三是建设秸秆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料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