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基肥产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发布时间:2018-10-04

新技术

北京秸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由秸秆控股有限公司和吉林省金福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设立,拥有自主研发的6项国家专利,以“无氧干馏分解工艺”生产秸秆炭化设备,将秸秆转化为炭粉,再以炭粉为基础原料生产炭基缓释肥和活性炭。秸源公司通过标准化布局,在各地建设秸秆炭化项目基地,有效处理各地废弃秸秆资源,达到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农用土地修复、精准扶贫、保护环境的整体目的。

640.webp (12).jpg

一、什么是生物炭?

生物炭通常是指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在缺氧和一定温度条件下热解形成的稳定的富碳产物。它有较大的孔隙度、较强的吸附力、抗氧化力和抗生物分解能力,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土壤改良、肥料缓释剂、固碳减排等方面。

640.webp (13).jpg

二、秸秆炭产业

目前各地秸秆综合利用及畜禽粪污处理难等问题表现突出,秸秆直接还田及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板结、有机质匮乏。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报告指出,以秸秆炭产业为核心的炭基肥,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秸秆中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改良土壤环境,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黑色黄金”。

致富点评

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数据显示,我国年产农林废弃物约14亿吨,其中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秸秆高达10亿吨,其中仅有不到1/3实现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不足20%,被焚烧或废弃的秸秆达20%以上。

640.webp (14).jpg

其实,农民之所以焚烧秸秆,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秸秆利用出路。近年来,生物炭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获得普遍认可,被学术界誉为“黑色黄金”。

生物炭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生物炭提供能源,可调整农村能源结构;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可让贫瘠的土壤迸发生机;用生物炭固碳减排,可应对日趋剧烈的气候变化。

640.webp (15).jpg

目前,生物炭制备设备和技术应用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为当地秸秆污染治理和综合应用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其产业化进程速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致富热线:010-68665555

人大代表力挺炭基肥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焚烧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议加大秸秆生物质炭化产业支持,综合利用秸秆,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640.webp (16).jpg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赵立欣

赵立欣指出,当前,秸秆由过去的主要用于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已拓展到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领域。但燃料化利用率还不高,仅占总量的一成左右。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化肥等农用化学品投入逐年增加。

2016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为5984万吨,利用率36%左右。

2015年农业部曾下发通知,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炭基肥、土壤改良剂等,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秸秆中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改良土壤环境。

赵立欣说,由秸秆炭化制成的生物炭有着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力、抗氧化力和抗生物分解能力,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碳含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改良酸化土、沙化土、白浆土等低产土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黑色黄金”,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研究生物炭农用的理论与应用前景。

“我国生物炭研究特别是产业化应用在国际上已处于前列水平。生物炭设备、工艺流程已相当完善,能够实现自循环、达标排放、无污染。而且生物炭及其制成品“生物炭基肥”成本也逐渐降了下来,与复合肥成本大体相当。”她说。

据悉,目前,制备生物炭的设备和技术应用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贵州、河南、云南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并带动当地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生物炭毕竟是新兴产业,社会认知度还不高,业内企业大多规模偏小、资金匮乏、管理水平较低。”赵立欣说。

为此,赵立欣建议国家给予秸秆生物质炭化产业必要的政策扶持。

一是将秸秆炭化还田循环利用方案体现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中。

二是加大秸秆炭化还田补贴力度,提高项目所需工业用地选址、项目立项审批等效率,支持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快速推广。

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的应用推广试验研究,特别是应用于改土施肥,以及北方盐碱地、沙漠化土地等后备耕地以及南方酸性土等退化土壤的大规模改良。

四是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大减免力度。将炭基肥、土壤改良剂项目列入发改委优先鼓励项目目录,以炭基肥作为有机肥产品,对其实施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通过免收过桥过路费、发放物流补贴等,降低秸秆运输成本,解决秸秆运输难题等。

五是政企联动,实施区域性土壤改良封闭试点。鼓励政府土肥站、农科院所等优势资源,与企业形成互补。建成秸秆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实现技术、效益、人才三方面良性循环。同时,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水平。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