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实现规范化发展——记芮城县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布时间:2018-10-09

芮城县是山西省的南大门,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黄河中游金三角地带,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下辖7镇3乡,耕地总面积达89万亩(1亩≈0.067 hm2),年产小麦、玉米3.5亿kg,是全国产粮大县。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就位于黄河岸边的芮城县陌南镇夭头村,属黄河滩涂,面积辽阔,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是粮棉主产区,也是农机化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

合作发展 规范化建设

2010年12月10日,在芮城县农机中心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机械入股的形式成立。当时注册成员仅有5人,张东东任法人,注册资金100万元。由于无场地、无库棚,机具只能暂时停放在社员各自的门前,任凭风吹雨淋,蓬头垢面,无人问津。经过8年发展,合作社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农机装备力量,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发展规模逐步壮大,入社成员由原来的5户发展到现在的92户。二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合作社农机装备由原来的12 台(件)增加到160余台(件)。三是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7年合作社新建库棚900 m2,场院硬化2 600 m2,机修车间30 m2,办公室280 m2,固定资产620余万元。四是服务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农户达到3 000余户,业务覆盖3省5县10个乡镇,作业面积达4万余亩,合作社社员流转土地3 000余亩,年实现经营收入200余万元。五是合作社声誉日益提高, 2017年被省农机局评为“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芮城县政府评为“明星合作社”。

创新经营模式 集约经营促发展

利用优势,开展跨区经营。芮城县与河南、陕西一河之隔,两岸群众自古以来便交往频繁,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在河南、陕西两省三县,抓住客户熟悉信任,有较好的作业市场,机耕收入高于本地的机遇,立足于固定作业市场,提高服务品质,实现跨区域经营。近年来,合作社共在潼关县、大荔县、华阴县等地实施小麦、玉米收获、深松、免耕播种订单作业,既拓展了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也保证了合作社跨区作业的稳定和增加经济收入。

流转土地,实行租赁经营。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大片土地撂荒,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紧抓机遇,将本村或附近村民外出打工而撂荒的闲置土地采取租赁承包形式,作为农机新技术示范田,将科学种田与先进农机农艺相结合,通过深松整地、免耕播种、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土地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与农户签约,开展托管经营。为增加合作社收益,解决困难户无力种田的问题,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中的困难户、缺劳力户、残疾人家庭、五保户等农户协商沟通,签订协议,把这些农户的土地交给合作社代耕代管,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械收获,保证农民土地每亩在常年产量基础上增长10%,小麦亩产达到295 kg,玉米亩产达到330 kg。农户每年每亩支付给合作社服务费500元,合作社负责购种、购肥、施肥、管理、收获等全部工作,保证农民亩均实现收益1 100元(纯收入600元)。实现了农民种地不进田,轻松自在获高产;合作模式有活干,集约经营促发展。

购置先进机具,提高服务品质。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增添先进的大型机具,更新旧装备,并在服务品质上不断提高,同时组织入社机手开展平田整地、收获、秸秆还田、旋耕、深松、播种、植保“一条龙”服务模式作业,既节约了劳动力,又节约了时间成本,实现“一晌之内夏粮变秋田,半月之内夏收变秋管”,还有效规避了灾害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今年,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紧抓示范县建设的契机,引进智慧农机平台及农机装备28台(套),已全部安装到位并且获得补贴金额5万元。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计划完成3万亩,其中春耕生产已完成7 000余亩,“三夏”作业已完成9 000余亩,剩余的14 000亩计划在秋季作业中完成。

紧抓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机遇也有挑战。作为省级示范合作社,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多重困难。一是缺乏现代化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后继乏人,特别是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人才更缺。因为老一代农机人大多上了年纪,年轻人都愿意外出打工,不愿在家务农,更不愿意学习农机驾驶操作技术。二是购置大型成套农机设备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地处黄河滩涂,这里主要生产玉米、小麦,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合作社都想购置大型成套的牧草收割机,把秸秆收获再利用,但购置这一套设备大约需30~40万元,合作社资金有限,社员又不愿多投资,所以只能望而兴叹。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