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黑龙江的秸秆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数量相当大,以前都是就地焚烧掉。所以一到秋冬季,浓烟漫天乌烟瘴气,空气污染严重。2018年9月,黑龙江出台了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相关规定,这也是当地连续多年出台与秸秆处理相关的规定,从最开始的重点区域禁烧,发展到全面禁烧,如今又出台了严厉的惩罚制度,效果会如何呢?记者走访了黑龙江多个地市,禁烧之后,看看这些秸秆去向如何。
这样浓烟滚滚的场景每年秋收都在各地上演,秋收后,地里剩下的秸秆就被农民一把火烧掉。曾经有烧秸秆的浓烟把机场笼罩,害得飞机看不到跑道而没法降落。
为了来年春天好种地,就地焚烧秸秆是农民们认为最简单容易操做的办法。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在2018年秋季得到严厉禁止:9月份《黑龙江省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工作奖惩暂行规定》正式印发,耕地里不允许再出现一个火点,秸秆要求全部离田。记者在海伦市调查,发现这里的秸秆的确不露天焚烧了,他们是换了个地方去烧。
在海伦市的百义村,外面气温已经零下二十多度,村民郑秀云家里却是热气腾腾。过去取暖靠烧煤,房子里到处都是黑黑的煤烟,又烧煤又打扫卫生,忙得团团转。去年她家换了个不用烧煤的新锅炉,生活有了变化。
既然是公家出钱安装,郑秀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村里第一家用上了新锅炉。这种新锅炉叫做单户型生物质锅炉,它烧的是粉碎压缩后的秸秆颗粒。
海伦市是黑龙江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这里正在试行把秸秆进行燃料化利用。
生物质炉具是为秸秆燃料化利用而专门研发出的专业炉具,这样的燃烧方式,经过烟气再循环,低温气化处理,秸秆燃烧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得到充分降解,排放指标可以达到环保检测安全标准。
单户型生物质锅炉每台2100元,2018年,黑龙江省和海伦市两级财政部门出台补贴政策,为6000户居民更换了生物质锅炉,用户在炉具上基本不用拿钱。
在海伦市,目前有3个乡镇3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以及全市中小学、幼儿园11万平方米供热面积,都更换成了大型生物质锅炉,部分大型生物质锅炉还能直接燃烧不经过粉粹的秸秆。
这样的秸秆加工企业最高能拿到当地政府百分之七十的资金补贴,鼓励它们消化利用更多离田的秸秆。
有了加工企业,还得有顺畅的原料供应渠道。近几年,在黑龙江各市县都成立了多家秸秆打包合作社,购买农机有政府补贴,合作社免费为农户进行秸秆打包,打包离地后,再由合作社把秸秆卖给相关加工企业。
免费给农民拉秸秆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控制成本。由于秸秆体积大、重量轻,价格又低廉,如果距离远,收集、运输、储存的难题会对秸秆打包合作社和企业增加成本,让他们难以为继。实际上有很多地块因为距离压块站太远,没有人来收运秸秆。
为解决老百姓秸秆出地难的问题,海伦市在2017年有6个秸秆压块厂的基础上,2018年又在所属乡镇规划了30多个压块站。
黑龙江秸秆资源总量超过1.3亿吨,是吉林和辽宁的总和,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一,2018年的秸秆绝大部分做到了离田,可收集量超过1亿吨。这么大数量的秸秆怎么处理?全省正围绕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个领域进行综合利用。把秸秆这种以前的农业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能给农民带来收益的新产业。海伦的燃料化利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利用方式。而在这五个利用领域里,专家认为首选方式是秸秆还田,增加土地肥力。
可是秸秆翻埋还田这种方式在当地一度很难行得通,农户认为秸秆不经粉碎翻到地里,难以腐烂,会导致土壤变松散,新播种作物的根会扎到秸秆上不能生长,所以传统上都不愿意实行秸秆翻埋还田,认为烧掉能增加肥力。
农民最常使用化肥来补充土壤肥力,而化肥的大量和过量使用已经造成土地板结、肥力下降。秸秆还田却是真正使用有机物质增加土壤肥力,从而缓解和减少因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负面影响。最早实行还田的农户已经尝到了甜头。
张春喜的农业合作社流转了1700多亩地,大部分是贫瘠的水淹地,都是别人不愿意种的。
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张春喜的合作社购买了大型农机,开始实行秸秆翻埋还田。
还田技术模式研究从2012年开始试验,6年时间,新的农机设备和技术已经可以解决农民担心秸秆在地里不能彻底粉碎腐烂的问题,黑龙江省2018年形成并制定了秸秆还田的地方标准。
近两年,黑龙江一直在推广大马力拖拉机、大型翻转设备和还田设备,2018年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
农户在购买农机上有投入,但是节省了化肥的费用,加上亩产量的增加,这笔账算起来大伙儿感觉还是比较划算。
秸秆还田增加耕地肥力的同时,还有效缓解土地板结,耕地质量和空气环境都得到改善,这样才能长远保护黑土地。
据记者调查,黑龙江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以玉米和大豆为主,在重点区域试点,成熟后将会推广到全省,这对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会起到更大作用。可是秸秆中更大数量的水稻秸秆目前还没有找到妥善的处理利用方式,现在大部分打包离田后只能堆积存放。秸秆可以是废品,也可以是能派多种用场的宝贝,就看我们怎么开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