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农机市场“半年报”

发布时间:2019-08-12

如果你要问对当下农机市场如何判断?多数回答是“不好说”。当把类似问题“今年过的怎样啊?”提给企业老板时,大部分回答是“还行吧”,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两个回答都是个“呵呵”。其实,这就是当下农机市场的本来面目,“不好说”“还行吧”已经说清了,朦胧正是它的“原生态”。

“说不清”不等于不说。7月24日,在河北省正定县召开的2019年全国农机流通信息工作会议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行业信息部主任张华光有个关于农机市场形势的分析。至于张华光是说清了,还是没说清请自个儿掂量。而当下,对农机市场后市的看法,也不乏仁者见智。

张华光一般都用“三驾马车”开篇,就是政治经济学里讲的“投资、消费、出口”三个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他认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比较严峻,投资增幅创新低、消费下滑、出口增幅下滑。再看农机市场表现,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创下历史新低,农机工业利润总额回稳,亏损面增大,农机出口方面则逐渐走出低谷。

虽然具体表述少了“一驾马车”,但大概意思是说,当下的农机市场“不太好”。张华光有个简单分析:“传统市场”低速常态化发展,犹如陷入泥潭,“新兴市场”崛起,犹如长夜中的点点星光,难以填补传统市场留下的巨大空间。不用问,传统市场应是指拖拉机、收割机等;新兴市场猜想是烘干机、畜牧机械等。换句话说,支撑农机市场的增长因素微不足道,压根儿是“杯水车薪”,你别指望它能下“泥潭”拉动增长。总之,农机市场整体处于结构性调整期。

那么,细分市场的表现如何呢?

首先,关于拖拉机市场分析。张华光的观点是,拖拉机刚性需求已基本丧失,市场进入存量时代。突出的特点有:第一,销量下降,增幅趋缓甚至负增长;第二;市场进入“淘汰赛”,竞争激烈加速洗牌;第三,终端颠覆性变化,群体成为新型购买主体;第四,需求结构调整,大型高端渐成市场主流;第五,区域差异增大;第六,使用功能、范围扩展,由单纯耕作向复式作业、田间管理、园艺作业等各个方面拓展。

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市场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后,拖拉机市场需求反而以刚性为主,或者说就剩下“刚需族”了。只不过,现阶段刚需释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作业的中低端市场,二是深松作业的高端市场。至于刚需能否“奔放”或“爆发”?这位专家回答“别等了”,因为拖拉机市场进入了细分时代,且细分还将继续。对企业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舍得技术升级,与世界水平看齐,做好性价比文章;要么就做传统,提高服务水平。临了,他还补充了一句狠话“不敢危言耸听,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死掉的可能不止六成。”

第二,收割机的体量是农机市场的大头,历来关心走势者甚。张华光的判断是,收割机市场低迷或成常态,但大幅度下滑不太可能发生。大致原因有:刚性需求与政策驱动力明显减弱;粮价持续低迷;消费者投资效益呈边际递减趋势;农机补贴单台额度持续调减。之所以判断后市能止滑,是因为还有利好因素存在:一是市场已经持续低迷,下行空间越来越小;二是经济类收获机、畜牧收获机等市场份额逐年加大;三是大型、高端市场崛起,将延缓市场的下滑幅度;四是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服组织崛起,逐渐成为市场新型主体。总之,转型期收获机市场增幅趋缓已成常态,大起大落行将结束。年销量将保持在26万台左右,同比增幅在5%上下。

实际上,收割机也是农机市场里较有规律可循的产品,老话有“大年小年”之说,即三年一个小周期。但是,收割机市场更是受技术进步影响最大的产品。纵观其近15年的发展历程,曾有过半喂入和全喂入的争论,经历了喂入量提升向大型化发展的技术升级,玉米机曾经一枝独秀引领市场,刚经历了纵轴流技术,又见液压驱动行走技术切换,基本上五年完成一次技术革新,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过十年。直到2017年似乎是个转折点,一向神奇的“小规律”也不灵了,技术进步似乎没有文章可做了,收割机真正碰到了“天花板”。

一位在收割机行业深谙多年的资深人士提出了他的观点,收割机后市或将走向分化,观察市场看要两条线:一是品目线,或产品多功能化。如近年来花生收获机、葵花收获机、兼收小杂粮的多功能收获机、茎穗兼收玉米机的行情就很不错;又如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平台上咨询花椒收获机、山药收获机、亚麻收获机、番茄收获机等产品信息不在少数。种种迹象表明,收获机械市场细分越来越细,这也是农机化向全面推进的反映。

二是服务线,即厂家组建作业服务队。以大型青贮机为例,市场竞争集中在国外三、四个品牌,价格都在200万元以上,相信能用上这个产品的用户不多,市场区域在“三北”,用户要么是大型养殖场,要么是大型草业公司,竞争其实相当激烈。有报道说,某国外品牌就成立了作业服务队,既宣传推广产品,又有服务收入,据说效果很显著,一年可收回成本。这样的例子不只国外品牌有,国内某企业在上马玉米机时,就注册成立了独立运营的农机合作社,事实证明在产品推广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至今运行良好。这位专家指出,调整是收割机行业的必答题,如果不能从“两条线”上备考,大概有三成要选择退市。

第三,插秧机市场也备受关注。张华光的观点是不看好今年市场。2018年插秧机出现10年来最大幅度下滑,2019年惯性仍未释放,利空因素十分强烈,包括:稻谷价格波动下行,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导致用户购买力下降;区域市场步入调整期,影响了投资信心。预计2019年销量6到7万台,同比下降15%左右。

谈到这里,一位在某外企浸润多年的资深人士有话要说。他认为,插秧机市场以毯苗机插替代人工的时代行将结束,新时代正在孕育。主要表现在:一是供给方面因素。国内外技术基本拉平,产能较为充分,超级剩余价值不再,市场必然进入调整期。二是农艺进步推进因素。例如常规毯苗机插虽解放了劳动力,但有许多硬伤难以克服,由于机插时秧苗叶龄小,无分蘖,根系活力弱,综合素质差,加上机器切土取苗的损伤,缓苗期较长影响产量。而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大钵体毯状苗机插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具有单次栽秧量大、不伤苗、不伤根、无返青期、持续作业时间长、机手劳动强度低等特点,可提高水稻亩产量10%—15%。又如稻田养殖的推广,要求配套侧深施肥技术;为了解决水稻生长季节偏紧的矛盾,确保在最佳抽穗期抽穗,有些地区开始推广秧龄在30天以上的中大秧苗机插技术。

目前,插秧机市场的特点正是插秧机械化的“镜像”。传统产品市场依然存在,但需求结构有了变化,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从技术路线上开始分化,表现各有千秋,在竞争中继续填补新农艺发展的空间。正如这位资深人士的观点,插秧机上一轮竞争已结束,新一轮竞争即将开始。

第四,畜牧机械大概属于新兴市场的范畴了。张华光认为,畜牧机械属于“上帝关门时打开的那扇窗”之一,发展前景良好,处于发展机遇期,大型高端化趋势不可逆转。2018年销量5.2万台,同比增长13.04%,2019年销量5.6万台左右,同比增幅7%上下。以青饲料收获机为例说明。一是政策继续利好,粮改饲、农机补贴依然发挥强劲动力;二是刚性需求强劲;三是国民饮食结构调整,对牛羊肉、奶制品需求量增加;四是一些玉米种植区域因为种植结构调整改种青饲料;五是国产机械以品质、功能和价格优势占据主流市场。2019年青饲料收获机市场增势或将持续,全年销量在0.5万台左右,同比增幅有望突破10%。

说起青饲料收获机似乎还意犹未尽,这个在目录里被划分在收获机械品目里的产品,在分析市场时通常都放在畜牧机械品目里,通常也叫青贮机。目前,青贮机市场上形成两大阵营,除以上已提及的国外品牌外,自主品牌自成阵营,两者是井水河水,竞争生态完好。自主品牌基本上是一张图纸,都是3米以下割台的中小机型,已形成一支庞大队伍,粗略估计在50家以上,近年来,产品质量进步明显,逐步告别了简易阶段,增加了籽粒破碎、反转回吐和液压驱动行走技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位非常熟悉畜牧机械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波行情得益于环保和畜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由于中小型养殖户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饲草业的发展,尤其是冬季饲草料需求猛增。例如:九方泰禾2017年推出的一款迪马茎穗兼收玉米机,采用了立式割台+中置切碎器回收+茎穗双通道设计,具有不对行收获、青贮黄贮两用、秸秆不带土等优势,投放市场以来一直热销。其原因在于,产品在设计时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饲草回收问题。至于行情能持续多久,完全取决于中小型养殖户的发展,随着养殖业集中度的提高,中小机型的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小,一部分会被高性能的大型机取代。

第五,最后谈谈秸秆机械市场。张华光的观点是,秸秆机械是“上帝关门时留下的另一扇窗”,支撑市场的因素有:刚性需求、更新需求、畜牧养殖拉动、补贴拉动等,市场前景向好。打捆机2018年销量2.82万台左右,同比增长127.42%,2019年将在2万台左右。秸秆还田机在去年销量增长的基础上,估计2019年在8.2万台,同比增长10%左右。另外,喷雾机、棉花采摘机、马铃薯收获机等亦表现出上升势头,也应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没说清”。这就对了,因为农机市场仍是“雾里看花”,但对于你判断农机市场是尽力了。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说,只要Top1、top2、top3的日子不好过,就不能算行业复苏。笔者以为,暴风式的发展已经过去,别指望某个产品能掀起多大的波澜,农机市场的长夜或将继续。(原载《农机质量与监督》杂志)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