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的故事】中国一拖:因使命而诞生

发布时间:2015-09-17

【导读:从1955年到2015年,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国一拖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时刻,我们与洛阳商报携手,启动“东方红的故事”系列报道,以一种虔诚的心情,穿越时空,追寻那段历史,梳理一拖发展中的故事,追溯洛阳工业改革发展中的辉煌成就。】

11.webp.jpg

建成典礼大会

22.webp.jpg


奠基仪式

上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7个工业项目落户洛阳,他们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中国一拖就是其中的代表。

历史是有温度的。即使时隔60年后的今天,走过涧西区的建设路、景华路,一座座毛主席像,一排排苏式住宅和厂房,依然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那段生动而火热的创业场景,热腾腾地向我们扑面而来。

从选址洛阳,到奠基典礼,到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再到为拖拉机起名“东方红”,一拖自创业就吸引着举国亿万农民的目光。

“耕地不用牛”,一拖因使命而生

“中国农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这是1959年在一拖落成典礼上,谭震林副总理说的一句话,当时被多家媒体引用为标题,至今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时刻。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资金匮乏,中央硬是拿出4亿多元,从国外进口了2.8万台拖拉机,优先供给东北、新疆等地区的国营农场使用。但这对于新中国80多万个村庄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一拖,因使命而诞生。随着新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热潮,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亿万农民对“耕地不用牛”有了更大的期盼,建设中国第一个拖拉机生产基地的战略宏图,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洛阳。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何选址洛阳?据东方红农耕博物馆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专家考察了80多个城市100多个村镇,最终在哈尔滨、石家庄、西安、郑州、洛阳几个城市中选择、比较。最后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定了“乾坤”:“洛阳九个朝代的皇帝都住了,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

据知情人士回忆,第一拖拉机厂定在洛阳,一是从国防上考虑,地理形势利于备战;二是从工业布局上考虑,全国要均衡发展,最终将厂址定在了洛阳城涧河以西邙山以南。昔日的皇家御苑,一时间成为汇集祖国四面八方热血青年的建设工地。

1955年10月1日上午,第一拖拉机厂主厂房动工奠基典礼大会举行,这块上写“奠基纪念”四个大字的奠基石,如今就立在一拖正门东出入口的墙脚之下。

激情岁月,举国支援一拖建设

据记载,当时洛阳的城区面积仅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不足7万,只有1个装机容量500千瓦的小发电厂。“一穷二白”的洛阳要建设一个拖拉机厂,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困难重重。

一拖的建设得到了全国的支援。在筹备和建设期间,新中国的建设英才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洛阳聚集:总工程师罗士瑜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专家;熟练的技术工人是从上海、沈阳、武汉等地的老厂调来的;聚集而来的还有农民、干部,也有很多拿过枪、打过仗的退伍军人……

一拖兴建的消息随新华社的电波传遍全国,2600余封慰问信如雪花纷纷飘然而至。黑龙江华川县一个村庄的农民把节省的500余公斤大米送到工地;南阳专区的群众把28吨炭一捆一捆地从山上背下来,再送到工厂解了燃眉之急;徐州无偿送来1万多吨耐火土和大量砖石块……

全国人民的关怀,极大地激励着建设者们。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创业年代,所有人激情饱满,有着浓厚的学习风气、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这些,弥补了知识的不足、战胜了条件的恶劣。

作为共和国农机工业的“长子”,一拖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他们或提出建设意见,或亲赴厂区视察。1959年10月12日,周恩来在视察洛阳一拖时谆谆教导:“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的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

在一拖拓荒者夜以继日的拼搏中,诞生了一项项新纪录,创造出一项项新业绩。他们播下的是理想的种子,洒下的是辛劳的汗水。这里矗立起来的不仅仅是高大的厂房,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