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捡拾打捆技术运作流程
一、模式概述
秸秆机械化收储运技术是通过秸秆捡拾打捆机,将小麦、玉米收获后的残留秸秆捡拾打捆,集中运输储藏,收集后的秸秆用于饲料、基料、气化等方面,是秸秆全量化利用的基础,可有效解决因机收或者人工收获后农田秸秆残留量大的问题,不仅能够实现残留秸秆的综合利用,而且有利于提高下茬播种质量,解决个别农民因播种造成的焚烧残留秸秆问题。
二、技术要点
1.关键技术
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化技术:通过秸秆打捆机进行田间作业,自动引绳,自动拾取秸秆作物,自动打捆,自动切绳,通过对槽轮大小的调整,来改变打捆时的绳圈和秸秆捆密度,使秸秆捆不散、不凌乱。成形后的秸秆捆体积小而紧密,便于运输和贮存。
2.配套措施
秸秆捡拾打捆设备及配套动力,秸秆捆收集设备,秸秆捆运输设备,秸秆捆储存场地(具有防雨防火功能)。
三、经验做法
采用“农户+农机合作社+秸秆需求单位”模式,在农户玉米或小麦收获作业后,由专业的农机合作组织进行秸秆打捆回收作业,并按20—30元/亩支付给农户一定的报酬。农机合作组织将收集的秸秆集中出售给秸秆需求企业,由加工企业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该模式将各利益体通过市场化形式连接起来,实现了经济利益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
四、效果分析
1.经济效益
农机合作社进行秸秆捡拾打捆作业主要成本包括,收集秸秆支付给农户每亩20—30元;打捆机配套使用拖拉机,成本约每亩9.6元;机械化捡拾副油消耗0.03元/亩;每台车需要雇佣工人2个,每人每天200元;绳费6.6元/亩;设备折旧费约为10元/亩,合计成本每亩约为54.5元。而玉米秸秆每捆重量约为14.8千克,一亩地打捆数在20—25个之间,秸秆市场销售价格约为650元/吨(包括运输)。每亩地秸秆收入约为192.4元。使用秸秆打捆机收获秸秆的利润每亩地约为137.9元。如果每年按20万亩人工收获玉米进行秸秆打捆机械化作业,可给玉米种植户带来400万的收入,给农机合作社带来2758万元的收入,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技术是发展秸秆全量化利用技术的基础,通过机械设备实现田间秸秆的自动化收集,大大降低了秸秆运输、储藏的成本,促进了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对于种植户来说,在种下茬农作物前要把地整理干净,不但费力费时还要解决秸秆的存放问题,本技术不但可以帮农户解决净地问题,还可以得到20—30元/亩的收入;二是对秸秆需求单位来说,不用购置价格较高的打捆机、粉碎机、运输车,省去很大的设备资金投入,也不用为找秸秆来源发愁;三是对于农机合作社来说,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2月是农闲时间,没有作业任务,秸秆打捆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机合作社全年有活干有收入;四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实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保护了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
3.环境效益
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技术推广应用将改变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促进其循环高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大大加快了秸秆全量化利用进程,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农田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五、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收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区日常产生的秸秆,适用于直立、条铺或粉碎秸秆。
六、注意事项
1.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及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需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的导向作用,打通瓶颈制约,纠正秸秆利用作为短期性投资的思想,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对购置秸秆捡拾打捆设备及配套设备给予补贴;二是需出台政策解决秸秆捆储存占地问题。
2.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各地区应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例如,北京市延庆、密云两个县粮食种植是一年一熟制,除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外,还要大力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化技术,把收集起来的秸秆通过黄贮技术用于养殖业的粗饲料或用于生产沼气的原料。(李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