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由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以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依据,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关键技术是——保护性耕作,也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方向。
在我有幸考察过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及欧洲多个国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下和过度放牧,造成耕地和草场退化程度严重,农田、草场的水田流失严重,土壤越来越贫瘠,使粮食安全受到不小的挑战。而且每年的农作物产生的大量秸秆,往往没有被充分的利用,有些地区甚至采取直接焚烧的原始方式,使秸秆中大量的有机质变为灰烬,并且随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粉尘,破坏空气质量,并且破坏表层土壤结构。
作物秸秆是宝贵的资源,秸秆腐烂后较多的化为有机质肥料,有利于益生物和微生物的繁殖,加速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质含量,使土壤即保水又透水,具有良好的保持土壤空气热量能力,有利于根系伸展及对养分的饱蓄、供应和储水、保墒、抗旱、抗涝能力,而且对形成输疏松定的耕作层有积极作用。
能够较好的解决耕地退化问题,绝大部分秸秆的出路还是在于还田,秸秆处理还需要相应的解决技术、措施、机具等。
为了更好地说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为大家举个事例:由于土壤的翻耕和过度开发,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刮起“黑风暴”,从土地植被严重破坏的西部刮起,连续三天,形成东西长1200km,南北宽1140km,高3000多米的巨大尘土带,横扫美国2/3国土,将3亿多吨土壤卷进大西洋。仅这一年就毁掉300多万公顷耕地,冬小麦减产510万吨。在“黑风暴”肆虐期间,人们生活极其困难,引起流行性疾病,使人们处在绝望当中。因此,对土壤的过度索取、耕作都会造成土壤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加速。直接造成了风沙和沙尘暴气候,对环境有着恶劣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向发展。
农业生产是一个不但复杂,而且牵涉面广的学科,往往不是一门学科可以解决的,需要种子、农艺、土肥、机械、空气动力、气候等学科密切合作。例如:空气动力学和气候,是针对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传播和飘移,空气动力学专家研究花粉传播途径、风力影响范围和散落数量等。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引导下,保护性耕作已经逐步被广大用户接受,今年秋季农机订货会上,流通协会首创设置了保护性耕作机具展位——深松专区。其目的是重视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
我认为:没有保护性耕作、没有先进的、可靠的、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机械,就谈不上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机事业,只有逐步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以优质的产品赶超世界一流先进水平的农机企业。这样才能创造国家知名品牌,创造百年企业,使中国农机企业屹立在农机巨头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