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4日上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办公室主任范小建一行到中国农业大学考察精准扶贫工作,与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一同察看了“高原捡拾机”。
今年8月,由工学院副教授王光辉团队设计研发的56台高原捡拾机在西藏自治区当雄县被正式捐赠给了当地群众。针对此前范小建在捐赠仪式上提出的高原捡拾机的操作方法与性能的有关建议,王光辉副教授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改进和优化,从而研制出了更加适用于藏区环境的新一代高原捡拾机。
范小建在察看了新一代高原捡拾机后表示,“新一代高原捡拾机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并且完美解决了之前存在的问题”。他表示,科技精准扶贫需要多方合作,要用最少的精力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
柯柄生表示,他一直关注高原捡拾机的研究进展,“对于我们而言,研发高原捡拾机事情很小,可对于藏民来说,意义却很重大”。他强调,高原捡拾机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便于使用,得到了藏区人民的一致好评。“我们还要对高原捡拾机做最后的改良,要让每一户藏民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进步,要让每一户藏民都用得起,用得上。”
此外,范小建一行还考察了王光辉团队设计研发的牦牛挤奶机并高度认可,同时也对产品的下一步推广给出了具体建议。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王德成教授等参加了活动。
只有找准对象及需求才有农机精准扶贫
农机扶贫应该如何“扶”?如果再加上“精准”两个字,恐怕就更难说清了。但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向藏区捐赠高原捡拾车这一事件,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只要找准了扶贫对象,按紧了扶贫对象的需求穴位,踏踏实实,真抓实干,经过多方努力,农机一定可以扶贫,也完全能够实现精准扶贫。
什么是高原捡拾车?中国农大向藏区捐赠高原捡拾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背景?原来,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牦牛粪便作为“高原一宝”,是牧民的主要燃料来源。但捡拾牛粪一直沿用妇女人工拾粪、背篼背粪的方式,每天劳作2小时以上,负重平均超过20公斤,极为单调和耗费体力。在短时期内还不能改变牦牛粪作为牧民燃料的情况下,改变这种世代沿袭下来的艰苦而落后的劳作方式,就成为牧民们的迫切需求。
通过实地深入高原调研,中国农业大学王光辉副教授耳濡目染了青藏高原牧区生产生活场景,坚定了他开发出可以代替手工劳动的牦牛粪捡拾装置的想法。他慧眼识人,重点启用聪明能干、执行能力强的龚春晓等同学,在王德成教授及其所在创新团队的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探索改进,研发出了适合青藏高原牧民使用的捡拾车。这种小车通过模仿人工动作,能够轻松完成“脚踏踏杆—叉拾牛粪—抛粪入车”的捡拾过程,可在不同地况条件下省力地捡拾、运送和翻卸牛粪,既能够极大地减轻劳动强度,又能够成倍地提高捡拾效率。
日前,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汪海洲和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等的见证下,56台焕然一新的高原捡拾车被捐献给了西藏牧区,将极大地减少牧民们捡拾牛粪这一传统劳动的工作强度。范小建对此评价:“感谢农大、农机为高原百姓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从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出发,精准扶贫的目标才会更好实现,希望高原捡拾车在今后能够继续造福更多的西藏百姓。”柯炳生表示:“很小的一件事,很大的作用,让很多的人受益!”
以往一提到“农机扶贫”,总感觉这个词太宏观太抽象。从很多农机扶贫的材料中,也大多是罗列常规的农机化工作,比如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帮贫困机手脱贫致富、安排财政专项加快提升贫困地区农机化水平、利用金融政策帮助贫困机手贷款购机等。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实在寥寥无几。也有具体一点的,比如政府买单为贫困家庭提供作业服务、农机企业为贫困家庭开展免费作业服务等。这些算农机扶贫吗,可以算。但能算精准扶贫吗,精准扶贫的含金量够吗,离真正的精准扶贫要求还有多远?
从中国农业大学向藏区牧民捐赠高原捡拾机这一事件上,对农机精准扶贫的启迪意义至少有三点。一是必须找准扶贫的对象及其需求。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这就需要精准识别,中国农业大学师生通过实地走访,广泛调研,看到了贫困的牧民人工拾粪、背篼背粪的高强度劳动,寻找到了牧民迫切希望用机械替代人工的需求,这正是坚持靶子导向、精准扶贫思路的体现。
二是农机精准扶贫的方法和做法必须落地。“喊口号”没用,“走过场”没用,“花架子”没用,精准扶贫要像莲藕一样深扎泥土,而不是像荷叶一样轻漂水面。只有在找准需求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扶贫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才有用。中国农大师生不畏艰难、历尽辛苦,为藏区牧民积极研发高原捡拾机,这种做法号准了脉,点中了穴,研发出的产品是最接地气的实物体现。
三是农机精准扶贫必须是多方努力,不能仅由农机单向发力。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了解到了藏区牧民迫切而真实的需求,研发出了高原捡拾机这一解决实际困难的产品,但如何引起重视并推广,让藏区牧民真正受益,显然这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于是,扶贫专家范小建参与进来了,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汪海洲参与进来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参与进来了。正是如此多顶级“智囊团”压阵,高原捡拾机才能够真正深入藏区,今后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才看到了希望,农机精准扶贫方能有了保障。(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