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是通过合理配置土壤耕作技术措施,来解决长期少、免耕的负效应,将翻、旋、免、松等土壤耕作措施进行合理的组合与配置,既考虑到节本增效问题,同时又综合考虑到农田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综合生产力的提高,是未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是我国区域土壤耕作制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轮耕的提法不尽相同,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轮耕是采用改变年际间不同耕作深度,实现降低土壤紧实度,避免相同耕作深度的耕作方式;而在美国,轮耕被认为是作物轮作的顺序和免耕与耕作的交替,而忽略了免耕多少年后进行耕作。采用何种耕作措施,以及适宜的覆盖率,要根据土壤种类以及区域性的差异来决定。
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中国实行轮作历史悠久。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物轮换;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种植。
江苏农业部门通过对不同农区土壤耕法调查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以稻麦为例,比较了三种不同耕法对稻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在同期播种的条件下,少、免耕麦增产机率大,且粘壤土大于砂壤土。免耕稻在人工栽插的条件下,易造成减产,其幅度是粘壤土类大于砂壤土类。两者增减产变幅,都有从南到北(N32°10′—N34°30′)逐渐增大的趋势。连续少、免耕明显地提高了土壤表层养分,但7cm以下土壤容重增大,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均有所下降,草害严重,影响作物高产。在试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适应不同农区土壤,以少耕为主体,少、免耕交替,定期耕翻的深耕、浅耕、免耕有机结合的轮耕新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少、免耕连续应用所带来的弊端,为稻麦持续高产提供了科学耕作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