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水资源极为短缺的甘肃,是全国最先引进和试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省份之一。地膜在甘肃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通过推广以地膜应用为核心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举解决了全省粮食生产不稳的历史性难题,为全国旱作农业发展探索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地膜大面积推广应用带来的农田“白色污染”问题也随之凸显。
如今,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现在,遍地废旧农膜的现象早就不见了,人们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可高了,原因是捡了地膜可以交到回收站兑换新地膜,村民交足18公斤废旧地膜后,只要再花25元,就可以换一卷价值72元的新地膜,足够8分地用。”在榆中石头沟废旧农膜回收站,当地村民彭克芳接受采访时说。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工作思路。”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唐继荣说,近年来,全省按照农业清洁生产理念和农业循环理念,成功探索总结出了“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技术支撑保障、法规引领规范”这一解决废旧地膜残留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