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片农作物的上空,两架装满农药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轰鸣,在一树之高喷出细雾,引来一群村民围观。一个架次作业面积接近20亩地,不一会儿一大片麦田就喷洒完毕……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河南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常态。
一机顶百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技术性很强的一个环节,什么时候打药,怎么打都很有讲究。植保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适应病虫防治规律,也成为解决农民防病治虫、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更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据从事植保无人机生产的安阳市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介绍,植保无人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飞行平台(固定翼、单旋翼、多旋翼)、飞控系统和喷洒系统。其作业形式是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完成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项目。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喷洒农药不能耽误。”全丰公司技术人员乔冰说,农用单旋翼无人机,每次装药10kg可以喷洒8~10分钟,每次起降可喷洒约16~20亩农田,完全有能力取代传统的人工喷洒农药作业,一机抵百人。
在喷洒农药时,无人机利用向下的强烈旋转气流,可以在翻动和摇晃农作物的同时,超细雾状喷洒比较容易透过植物绒毛的表面,形成一层农药膜,均匀而有效地杀灭害虫,提高喷洒质量。
内黄县禾盛种植植保专业合作社一次性购买了13架植保无人机,除了自用外,也向外租借。合作社负责人宰运立说,除了效率大大提高外,远距离遥控操作还使喷洒作业人员避免暴露于农药的危险。
政策助力
近年两年来植保无人机受到多重政策助力,河南植保无人机行业从简单应用开始,向生产、研发、培训、维修等多个方向扩展,完整的植保无人机产业链雏形渐成。
其中以全丰航空为代表,公司以智能悬浮植保机、专用药剂开发为龙头,以飞手培训为突破口,搭建一流的农业综合飞防服务平台。公司秉承“安全、专注、速度、价值”的经营哲学,着力打造中国农用航空集成服务商,服务于中国现代农业,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且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的现实问题。目前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WQF120-12、3WQF80-10、3WQF125-16、3WQFDX-10及3WQF294-35型多款农用无人机机型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全丰农用无人机已获得国家科技部成果鉴定及农用无人机国家专利数十项。
根据2015年的专项统计,河南共有76个县、256个乡(镇、街道)有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记录,作业总面积达202万亩。但这一数字占河南全省总耕地面积不足2%,植保无人机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用工成本大幅上升,传统的人工喷施农药已无法满足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发展需求。”内黄县农牧局局长赵献力说,具有作业效率高、适用范围广、节水节药节能等优势的小型植保无人机应运而生,为河南现代农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要实现植保无人机大规模应用,仅靠个别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支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依靠专业化服务组织。”内黄县农牧局副局长胡庆海建议相关部门要给予经营性服务组织专项的打药补贴或服务补贴,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建设模式,如此助力飞防产业长远发展。
每种农作物,甚至同一作物在不同地区喷洒农药,飞防上都会有差距,稍有不慎便会出现问题,做好飞防服务,必须要有良好的植保技术团队作支撑。
无人机在耕、种、管、收的流程中,属于田间管理的环节。耕、种、收环节,我国大多数的地区已经实现了智能装备化。但是田间管理领域,像是除草、打药,一直还没有智能化装备进入。这几年植保无人机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部分的空白。中国植保无人机的潜在市场很大,文献资料显示,日本目前拥有3000多架已注册的农用无人直升机,操作人员14000多人,是世界上农用无人机喷药第一大国。而中国的水稻面积是日本的28倍,因此业界预计到2020年,中国植保无人机需求量将达到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量将达到40万人。
由此可见,植保飞防是块大蛋糕,植保无人机在未来农业的发展将会有无穷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