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2017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执行编委会会议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召开,来自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农业部、中机联、农机行业企业的领导和专家2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侯庆忠主持。
会上,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社副社长刘世博作了“变革理念 提升能力 ‘鉴’证机械工业新发展”的报告。他指出,年鉴社在2016年的年鉴工作中,不断贴近市场,深入进行专题化运作,开拓新栏目和专题内容,不断提升年鉴的内容品质,通过服务和市场活动,提升了服务企业的能力。同时,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的出版和传播,实现了图书+光盘+微信+网站的全覆盖。在运作手段上,以年鉴网为平台,年鉴微信为窗口,实现内容的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体传播,达到传播效应叠加和效果最大化,不断提升年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7年,年鉴社从建设中国机械工业行业数据库、广泛开展年鉴编写工作专题会、深入市场和企业,加大年鉴对企业的记载力度、继续推进专题化运作,对机械工业各行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等进行深度报道、加大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深度融合等五个方面加强年鉴工作,使年鉴发展更具持久性。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执行主编朱彩绵汇报了《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16年刊的特点和2017年刊的工作安排。她指出,2017年是农机年鉴创刊30周年,30年来农机年鉴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和形势分析的连续记载,见证了农机工业的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成为我国农机工业的历史画卷。从年鉴的记录数据来看,1986年我国农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22.8亿元,实现利润12.3亿元;200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1273.28亿元,实现利润60.46亿元。20年间,农机工业总产值增长936.9%,利润增长391.5%。2015年仅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4283.68亿元,利润达到251.94亿元。9年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36.4%,利润增长316.7%。由此可见,近9年来农机工业的利润大幅提升。在国家支农政策方面,“三农”问题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时隔18年,2003年12月3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4年到2017年,中央出台了14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除2011年是关于水利的文件以外,其他13个一号文件的题目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农机工业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这些内容在农机年鉴中都有详细记载。由此看出年鉴的鉴证、存史、资政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朱彩绵讲到,编辑出版精品年鉴是年鉴社的永恒追求。农机年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内容稳定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寓创新与永恒之中。2017年,农机年鉴将加大对企业的报道力度,在继续出版纸质年鉴的同时,出版电子、数字年鉴。做好与现代媒体的融合,继续在全媒体、立体阅读方面加大力度,紧跟“互联网+”的浪潮。继续加大微博、微信的信息投送量,把相关行业信息及时通过网媒微媒提供给客户。通过信息宣传,为行业、为企业提供即时、及时服务,为年鉴编辑出版宣传工作构建新平台。
作为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审定了农机年鉴2017年刊执行编辑委员会名单和内容编辑大纲,各位编委就内容结构和编写方式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增加农机行业发展较好、对行业有重要的零部件和粮食烘干设备的相应内容;增加团体标准的内容,因为团体标准的发布对农机工业和农机化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不仅给行业补充了标准,更是丰富了农机化标准体系的构架。这些很中肯的建议都将在2017刊年鉴中有所体现。
农机年鉴编委会结束了,编委们对年鉴工作的肯定使我们增强了信心,编委们的建议充实了2017年农机年鉴的内容,为年鉴社下一步的工作开拓了思路。这次会议不但为2017年年鉴的顺利组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市场经营提供了支撑。这是一次认真、务实的会议,也是一次成功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