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红小四轮到直传系列拖拉机,再到东方红中轮拖,工作32年,每一款东方红中小轮拖他都参与装配过、调试过,经他手装配过、调试过的拖拉机足有数万台。凭借过硬的技术,他还曾作为专家远赴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为客户服务,得到用户赞许无数。
张跃武是中国一拖中小轮拖装配厂总装车间主任质量师。从1985年进厂开始,张跃武就爱上了装配工这个岗位,爱上了自己的工作。说起自己的工作,张跃武嘿嘿只笑,在工作32年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工作仍然是那么神奇、那么有意思,一个一个零件在自己手中组合起来变成了拖拉机,能动、能跑、能干活儿,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带着这份热爱和快乐,张跃武在装配工、调试工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每一天都开开心心工作是他最好的写照。32年里,他在分装线上见证了小四轮的红红火火,参与了中轮拖试制,亲手调试过数万台拖拉机,也曾作为专家远赴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为客户服务。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张跃武的初心:工作着就是快乐的,就是幸福的。
1 激情燃烧的岁月
张跃武是一个标准的“拖二代”,他的父亲是中国一拖原665分厂的员工,在中国一拖大院里工作了一辈子。张跃武至今还记得,父亲回到家中总会说起厂里又出了什么新产品,又有了什么新鲜事儿,父亲那股兴奋劲儿在年幼的张跃武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种对自己工作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喜悦更是深深地感染了张跃武。1985年,张跃武高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走进一拖大院,成为中国一拖原第二装配厂分装线上的一名装配工。
当时,第二装配厂小四轮正在逐渐上量,班产最高时达到800台,分装线上工作任务很重。张跃武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分装线上还没有现代化、自动化的设备,大部分装配工作都要抡起锤子,靠手工来完成。但是大家干劲十足,没有人叫苦叫累。干完自己的工序,大家都会主动跑到其他的工位上帮忙,整个分装线上回荡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有时候工作忙起来,大家主动把饭菜带到装配线上去,吃完饭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到生产中去。晚上下班,很多人都等着家人把饭菜送来,吃完饭继续干会儿活才离开。
身处这样一个团队,张跃武感到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天下来不管多累,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又是一个精壮的汉子。年轻的张跃武干完活儿就跑到其他工位上帮忙,一边帮忙还一边问操作要领,牢记在心中;等到把所有的工位都干了一遍,张跃武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全线通”。分装线上任何一个工位有需要他都能立刻顶上去。
2 新产品试制中展露锋芒
1996年12月,张跃武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试制第一台30马力的拖拉机。当时,第二装配厂总装车间刚刚完成厂房建造,设备还没有安装。车间里卫生都没来得及打扫,到处都是灰尘和垃圾,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先在车间一个角落里圈了一块地,大家抡起扫帚简单打扫一下,再端起水仔细冲洗几遍,这里就是装配线了。当时,天气正冷,地面上的水很快就结成冰,空荡荡的厂房更加寒冷起来。大家也顾不上这些,围在一起,先仔细听老师傅讲解装配的要点。
等到中国一拖技术中心送来一台304拖拉机,大家一起把拖拉机拆解开来,仔细研究每个零部件的作用,讨论怎么安装。等到讨论的差不多了,大家就在车间的角落里动手试制。由于是试制新产品,很多零部件供不上,一会儿这个型号的齿轮少了,一会儿那个螺丝不符合装配要求,试制工作经常中断。张跃武和同事们那个急啊,一天几趟跑过去催零件。
张跃武回忆说,当时有两个困难,一个是零部件供应不上,经常少零件,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看哪个部分的零部件齐了就赶紧抢时间装配哪个部分。为了抢时间,大家一日三餐都吃在车间。再一个就是工装夹具缺乏,特别是很多专用的工装。比如说,箱体空间小,手伸不进去,很多零部件装配需要专用的工装。当时是大家第一次干,哪有什么工装夹具。张跃武就到精修站去,凭着经验自己设计、动手制作专用的工装夹具。车间的技术员跟着张跃武,把张跃武设计的工装夹具记录下来,形成图纸入库。现在装配线上的许多工装夹具就是张跃武当年和工友们一起摸索、设计出来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第一台样机试制成功。张跃武说,发动机启动的那个声音“可真美啊”,当时大家“高兴死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张跃武心中升腾起和父亲当年一样的自豪和喜悦:自己手中的工作太有意思,太神奇了,这辈子都要这样踏踏实实干下去。
3 岗位转变开启职业新起点
2003年,张跃武被调入中国一拖第三装配厂,他主动要求离开干了18年的装配工岗位,去干调试工。对此,张跃武说,一个是因为当时企业需要调试工;一个是因为个人的兴趣,自己想要更全面了解拖拉机是怎么从零件变成整机的。这次岗位的转变为张跃武的职业生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大轮拖调试需要上上下下来回跑,这跟小拖不一样。张跃武穿着厚厚的棉袄,在大轮拖上跳上跳下,没几次身上就热起来,接着浑身大汗。冷风一吹,衣服湿漉漉贴着背,又冷又难受,只能靠体温慢慢暖干。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第三装配厂大轮拖采用的是液压刹车,调试时要先踩刹车把泵里的油抽出来,冬天时甚至要连续踩刹车二三分钟,许多调试工因此脚疼,走路都是颠着走。一些跟张跃武同时到第三装配厂的人说,这里的活儿太累了,不好干。但张跃武不这么看。他认为,每一行都要有人干,择一行,就要干好一行。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这个岗位,就要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把工作做好。
从生涩到熟练,张跃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他一边干一边琢磨怎么才能省工夫,不爱说话爱琢磨的他相信,不能做“嘴巴手”,要动手干,动脑琢磨。张跃武说,干好调试工就是要多操心,讲究个“听、看、摸、闻”:听就是要听听各部分有没有异响,看就是看零部件和管线有没有异常,摸就是要动手认真检查各处有没有松动漏油,闻就是要检查有没有异味。凭着自己琢磨出来的四个字,张跃武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调试工,遇到疑难问题,工友们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张跃武。
4 异国他乡为“东方红”扬威
由于技术好、水平高,2004年第四装配厂筹备成立时,张跃武又被调到第四装配厂,任调试车间主任质量师,负责整机调试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试制验证和市场“三包”疑难故障的分析、服务等工作。
2017年6月初,菲律宾、泰国的客户反映,购买的中轮拖有异响,后续的订单暂停发运。接到信息后,中小轮拖装配厂立即着手制订解决方案,然而客户要求必须马上解决问题,不然就要退车。就这样,张跃武接过了这个任务,在厂部没有制订出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只身前往菲律宾和泰国为用户解忧。
坐在飞机上,打量了几遍,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张跃武心里开始着急:问个路都没办法。下了飞机,原定接机的翻译因故迟到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里,张跃武在机场转了一圈又一圈,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差点因为形迹可疑被警察带走。
和翻译见面后,张跃武立即动身到客户家中查看情况,凭着自己的经验一个一个排除问题。由于翻译是当地中文老师兼职,对许多专业术语不了解,听不明白,张跃武就一边用手比画,一边拿着零部件演示,一遍一遍讲解,先给翻译讲明白,再转述给客户。在排除故障后,张跃武发现很多故障都是用户操作不当造成的,于是他主动给经销商、当地服务人员和用户讲解产品使用、维修、保养方面的知识,告诉他们如何正确操作、使用东方红产品。
两周时间里张跃武跑遍了菲律宾、泰国的十几个经销点,圆满地解决了用户的所有问题。他高超的技能、专业的服务赢得了经销商和用户的高度评价。张跃武说,异国他乡是很孤独的。每天晚上他都一个人待在宾馆,打开电视就为了听一点响动,虽然听不懂电视里说些什么,但是总能冲淡身在异国的惆怅和孤独。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张跃武返回国内的途中,菲律宾、泰国客户就又追加了48台中轮拖的订单。
多年来,凭着高超的技能和敬业的态度,张跃武多次被派往英国、俄罗斯、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为当地用户排忧解难,他用自己的双手在异国他乡为“东方红”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