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精品 淬炼自身——记中国一拖锻造厂热处理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李宏谋

发布时间:2017-09-21

李宏谋是中国一拖锻造厂热处理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 27年来始终坚守在热处理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的一线职工,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车间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工位,都曾留下他工作的身影。

2014年,他主持热处理车间工作后,车间主要经济指标有了明显提升,利润持续增加。特别是去年,面对锻造厂严峻的经营形势,李宏谋更是带领车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6年车间完成计划产量的106%;全年动能费用较2015年减少53.7万元,利润增加7%……

岁月在变 传承不变

见到李宏谋时,他正在现场对车间新培养的兼职天车工进行实操考核,专注的表情让人不忍打扰。李宏谋在这里度过了27个春秋,陪伴他的除了这些设备,还有“锻造功臣”“优秀党员”“创新明星”等诸多荣誉。

其实,李宏谋与中国一拖的渊源,始于他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李宏谋的父亲在锻造厂技术科上班,有一次,父亲把他带到了单位。“第一次进厂很兴奋,特别是看到办公室还有电话,当时的电话还是那种老式拨号的,觉得很先进、很时髦。”李宏谋说,那次之后他还多次到过厂里,十吨锤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他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父亲再三教导他,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

“所以我刚到锻造厂上班的时候,一点都不陌生,也不胆怯,唯一担心的就是怕师傅交代的事情做不好。”李宏谋说,那时候,无论师傅加工什么零件,都会一点点教给他们,一次不行教两次,特别有耐心。

也许正是有了父亲、师傅的教导,李宏谋在工作中养成了勤恳负责的良好习惯,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还积极协调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出近30名兼职热处理工、管道工、焊工等,占车间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并在生产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在李宏谋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带出的徒弟更是数不胜数,且已有部分徒弟走上领导岗位,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加入锻造厂,到八十年代末李宏谋来到锻造厂,正如李宏谋所说,虽然岁月在变,但父亲和师傅对他的影响却没变,他要把他们对企业的忠诚与热爱传承下去。

我先干出来 你们跟我做

锻造厂于2016年5月决定把三个车间全部热处理工序合并到热处理车间。“当时,厂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对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成本降下来,产量增上去。”李宏谋说。

三个热处理工序整合到一个车间,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为较好地完成整合,李宏谋加班加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对新合并设备进行调研,并根据设备和人员情况采取合理调配,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了整合工作,还使热处理悬挂线链轮日产量逐月攀升。

李宏谋说:“8月份达到日产1200件,为合并前4月份平均日产200件的6倍,解决了长期困扰锻造厂的悬挂线产能瓶颈问题。”提起整合后的成绩,他说,如果没有团队的共同努力,就不可能干好各项工作。而他的同事却说,“只要遇到工作难题,李宏谋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我先干出来,你们跟我做’是他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只要他在,就感觉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的。”的确,工作中的李宏谋就是如此。

2015年11月,锻造厂收回了毛坯打磨、焊补、修旧利废等外委工序,当时,没有车间敢接这个棘手的任务。“因为以前都是外协单位的人干,难度大,厂里没有干过,大家心里没底,怕干不成。”李宏谋说,考虑再三,主动请缨,决定再难也要试一试。

“当时真是一团糟,时间要求紧,质量要求高,外协单位还等着看我们的笑话,觉得我们肯定干不好,还得找他们干。”李宏谋说,为了按节点完成任务,他和车间工段长决定,自己先干出一批符合标准的零件,然后让职工参照样板,掌握作业标准,进行生产。

在李宏谋的带领下,2016年,热处理车间月均完成各类曲轴及卡特零件打磨、焊补839.6吨,比2015年平均月产量提高88.67%,保证了零件的按时交付,且产品质量得到客户高度认可,满足了客户要求。

身先士卒 破解瓶颈

2016年11月,困难中的锻造厂迎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接到了天润公司的万条斯泰尔曲轴订单。但当时恰逢车间改造,只有一台调质炉接近完成改造,可以进行试生产,而其他设备都在切换中无法使用,而热处理工序就成了这笔订单能否顺利完成的重中之重。

为抓住这个机会,李宏谋带领职工马不停蹄地开始在调质炉上试生产,而根据工艺时间测算,就算这台调质炉全天候无故障运行,也无法满足月度订单产量。思量再三,李宏谋决定从设备入手。为掌握生产数据,李宏谋连续数日,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在设备前进行调试,观测每一个数据。最终结合科学测温计算结果,加上多年积累的热处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他对热处理工艺进行大胆调整,并得到技术部门认可,对工艺进行固化,使产能提高。

产能解决了,工序又成了难题。曲轴热处理所需六道工序的两车间相距有3公里。为了在时间节点内完成订单,他们就开始“长途跋涉”转运零件。“那时候,下着大雪。为了赶任务,车间10余名热处理兼叉车工轮流开着叉车,每两个小时往编组站送一次零件,昼夜不停。在此项订单中,李宏谋不仅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还使曲轴调质产能提升45%,增产其他各类曲轴近千条。

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作为一名高级技师,只要遇到难题,他就会亲自上阵,破解难题。在他的带领下,热处理车间早已成为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多次得到锻造厂领导和职工的认可。但是李宏谋还是那句话,多亏有了职工,感谢职工。

李宏谋说:“我始终相信1+1>2,一个人的经历、优点都是有限的,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