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侧深施肥是指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一次性准确、定量施于秧苗一侧且具有一定深度土壤中的施肥方式。肥料呈条带状被施于秧苗侧深位置,利于根系生长,施肥量比传统施肥降低20%,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施肥环境一直沿用人工手撒施肥方式,通过深翻整地将肥料翻扣于土壤深层,然后进行耙地、旋耕和拉板整平;也有的在耙地后将肥料撒施于田面,通过泡田实现土肥相融。这些方法施肥量大,一般每亩用肥约25kg,且肥料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水稻秧苗吸肥量不一致,造成水稻长势、高矮、结穗大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科学性在于它可以很好的保证水稻插秧时定位、定量、均匀、可靠地施肥,能够保证均匀、稳定地为水稻秧苗提供养分,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
中国较早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研究的黑龙江农机研究部门总结了侧深施肥技术的效果。水稻稳产高产最重要的是早期确保充实的茎数。在水稻生长早期,侧深施肥可以确保必要的生长量,移栽后30天茎数比常规施肥多30%左右,且能增加低节位分蘖,防止分蘖过剩和减少倒伏。水稻侧深施肥可减少蒸发损失,并减少流失,利于根系吸收利用。水稻侧深施肥还能够实现稻苗的根系与肥料隔离,避免烧伤稻苗根系,防止发生肥害。因此,该技术可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10%,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育、提早成熟。从经济效益看,水稻同步侧深施肥可以减少用工、减少肥料用量,增加产量,每公顷提高种植效益近1000元。
水稻侧深施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施肥技术,而是要结合各种措施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益,例如水稻秧苗的健壮、水稻移栽的密度、肥水管理、移栽的时间等措施。施肥机具的可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与插秧同步且不多(堆积)不少(长距离缺肥)是基本要求。
中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主要借鉴日本等地以“育插秧机械化”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包括规范育秧、机械插秧、联合收获等关键环节。侧深施肥技术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耕整地处理方面,需要地块平实、沉浆合适,1-2cm为适宜水深;在施肥的时机方面,要与机械化插秧同步施肥;在施肥位置方面,深度与侧距为4-5cm;在肥料的选择上,以当地的测土培肥为主要依据;在技术路线方面,从缓释肥到控释肥均可,部分地区也在开展液态肥的试验。
我国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已超过40%。正是推广水稻侧施肥的有利时机。从国外经验看,日本之1975年对侧深施肥进行了研究,确认了节肥增产作用,于1981年开始推广,到2013年日本侧深施肥面积达98%作用。
另一方面,1994年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引进侧深施肥技术并试验成功,罗锡文院士也很早就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播种技术研究,在科研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急剧方面,包括久保田等外企以及富来威在内的国内企业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已经投放市场,可以满足要求。当前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偏低,期盼降低水稻种植的用工成本,减少用工量;国内的环境与生态压力也迫切需要减少水稻种植的肥料施用量。这都为推广此项技术提供了基础。
从2000年开始新一轮搞笑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到近年来水稻烘干技术的的广泛使用,再到配套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一定会进入快车道。
文章来源:《农机市场》2017年4月刊。
文章作者:吴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