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科研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2017-06-26

耕整地机械团队

11.jpg

试点期围绕高效机械化保护性耕整作业模式和标准制订等方向,开展关键部件和装备研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节能型反旋灭茬耕整作业模式及反转旋耕机节能技术”开发出了节能型反旋灭茬技术及机具,有效降低了机具功耗,提高了作业效率。研发的“自走式多用耕整地技术及机具”可实现旋耕、犁耕、深松、推土、牵引作业,为我国林果蔬及丘陵山区提供了一种新型作业技术和高效机具。团队试点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EI收录1篇;获专利授权3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制修订并已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6部。

种植机械团队

试点期围绕高效复式播种等四个研究方向,成功研制出通用型育苗播种流水线,经试验鉴定认证,该装备用于杂交稻种子播种吸种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江苏、黑龙江、江西等地已完成了1050亩育秧面积的生产性考核;成功研制出水稻三插臂精准栽植技术与装备,田间栽插质量明显优于二插臂插秧机,其中伤秧率仅为两插臂插秧机的50%左右;测产数据显示,三插臂精准移栽机较两插臂插秧机作业每亩增产5%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团队试点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6篇,其中EI收录3篇;获专利授权24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团队

11.jpg

试点期围绕土下果实机收低损机理研究及关键部件创制、四行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技术、八行花生捡拾摘果联合收获技术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和装备创制。成果“花生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荣获2015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整技术处于国际领先。“花生高效半喂入收获技术”取得新突破,创制出世界首台4HLB-4型半喂入四行花生联合收获机,整体技术日趋成熟;花生两段式全喂

入捡拾联合收获技术取得突破,创制出国内首台4HLJ-8型全喂入八行花生捡拾联合收获机,整体技术趋于成熟。为解决我国花生生产急需、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保障国内油料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试点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9篇,其中EI收录10篇;获专利授权53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穗粒类收获机械创新团队

11.jpg

试点期以水稻、油菜等穗粒类作物收获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为重点研究方向,开展1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高效、低损失油菜机械化分段收获技术与装备”适合我国

油菜收获,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4LZ—02.0全喂入横向轴流双滚筒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现已通过小批投产鉴定。“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技术”移栽效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旱地移栽机栽植频率的3倍以上,整机技术性能日趋成熟。团队试点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4篇,其中EI收录6篇;获专利授权2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优秀奖2项。

果蔬茶类收获机械创新团队

试点期围绕枸杞振动复合收获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大幅提升了我国果蔬茶收获技术水平。研发的“自走式叶菜有序收获机”结构简单、紧凑,通用性强,收获的叶菜品相好。研发的“自走式枸杞振动收获技术及装备”保证枸杞树冠跨行作业,机具结构更为紧凑。研发的“双行自走式选择性采茶机”结构简单、紧凑,操纵方便,可实现“行间行走,双行采摘”解决了茶树蓬面芽头姿态各异,茶蓬高度检测难等问题。团队试点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篇,获专利授权2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茎秆类收获机械创新团队

11.jpg

试点期围绕绩效任务,开发适宜于中小规模种植方式的棉花、苎麻机械化收获技术装备。研发的“4MZ—3刷辊式轻型采棉机”利用两刷辊间隙完成了籽棉的采收,较好地解决了棉秆被拔起问题,可一次性完成籽棉采摘、棉桃分离收集、气流物料输送、籽棉预处理等多环节作业,适应现有机采棉种植模式进行对行收获。研发的“4LMZ—0160苎麻收割机”切割率可到达94.6%,输送率可到达87.2%,平均生产率为0.29hm2/h,有效提升了苎麻收割水平。团队试点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篇,获专利授权31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植保机械创新团队

11.jpg

试点期以植保机械领域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开展“农业航空精准施药技术及产业化”等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自动导航无人机低空施药技术”方面,创建了完

整的旋翼机低空低量施药技术体系,制定了无人机安全技术标准,为规范无人机产品质量,促进了行业发展提供支撑。“果园双风送静电施药技术”集成了双气流辅助风送喷雾技术和仿形静电喷雾技术优势,使荷电雾流不仅穿透性强,而且雾流荷电量高、不易衰减,克服了荷电雾滴远距离输送难的问题。团队试点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7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获专利授权38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

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团队

试点期围绕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在生物质规模化收储利用技术与模式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柔性顶膜车库式干发酵技术”以柔性顶膜与车库式干发酵耦合等技术及在线检测和控制技术为基础,提出了柔性顶膜车库式干发酵技术,采用充气圈、机械压条密封和柔性顶膜水密封耦合一体化密封技术解决了密封难的问题。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柔性顶膜车库式干发酵技术和发酵库密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队试点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3篇,其中EI收录3篇,获专利授权1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11.jpg

农产品分级与贮藏团队

11.jpg

试点期围绕花生种子加工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创制开展科研工作。集成并优化创制花生种子脱壳及清选加工线,该技术为降低我国花生种子制种成本、提高制种效率、实现统一供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装备支撑。针对市场现有水分在线检测技术装备精度差、适应性差、易损坏的问题,创制出谷物水分在线检测设备,破解长期困扰水分在线检测设备研发的技术瓶颈问题,设备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设备的成功研发为实现国产水分检测设备替代进口设备、保障谷物干燥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团队试点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SCI/EI收录4篇,获专利授权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

特色农产品干制与加工团队

试点期针对木耳等传统食用菌干制加工存在的产品外形塌陷、营养及功能成分损失严重等技术瓶颈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研究开发的高效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技术,优化干制加工最佳工艺和技术参数,集成开发食用菌专用干燥设备,实现高品质节能干制加工。针对杂粮脱壳脱皮加工破损率高等难题,研析动静磨盘式、辊筛组合式脱壳脱皮机理,探明不同作业参数及工艺方法对脱壳脱皮的影响规律,优化创制了核心工作部件,成功研发集成高效低损杂粮脱壳脱皮加工技术装备。团队试点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获专利授权3项。

农业机械化技术系统优化与评价团队

试点期重点围绕机械化农业技术体系与模式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农机安全监理理论体系建设”课题形成了《农机安全监理理论体系研究》等研究报告,并出版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概论》。“中国农业装备’走出去’战略研究”课题得出了我国需创建“走出去”协同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等结论,形成了《亚洲农机技术需求与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战略规划》等研究报告。此外“水稻机收适时性损失机理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团队试点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EI/CSSCI/CSCD收录5篇,主持或参编专著5部,报送相关部委建议报告9份。

农业机械智能控制技术团队

该团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质量与作业状态实时感知技术及智能调控策略研究,农机智能、变量作业关键部件及整机研究开发,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实验验证技术研究。以肥料减施、科学管理为目标,探索作物多源信息快速、无损监测方法,构建作物营养在线诊断模型,建立变量施肥优化算法,研发精准变量播种施肥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大豆收获清选与夹带损失、产量实时检测技术。研究机器作业时各种工作参数的实时感知与功率分配技术。开发大豆收割机脱粒间隙、割台自动仿形智能调节装置。研究基于北斗农机定位和导航系统,实现农机自主作业。研究农机作业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构建农机作业数据库,实现以农机作业为实施对象的作业面积测量、统计分析、实时监控、质量审核、农机调度等相关服务。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