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的这篇报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故事的人主人公是我们熟悉的一位群友。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们将故事稍加整理,推送给各位朋友,以期引起大家共同的关注和思考。在此,特别向原发媒体和作者致敬!
助力李立科研究员建立“杨凌模式”
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原。闻名全国的旱作农业专家李立科从1981年来到该县北部黄龙山下的甘井旱作农业试验站,至今退而不休。李立科初到甘井镇时,这里小麦亩产只有97斤,劳动日值仅0.07-0.35元,人均一年200斤粮食,根本不够吃。故合阳县曾有渭南的“西伯利亚”之称。
李立科和他的团队经长期测试得出结论:在渭北旱塬农田里,自然降水的50%-60%被蒸发掉,10%左右被流失,只有30%左右留在农田里。
经过近多年的艰苦研究论证,李立科提出了“生态海绵农田”理论,总结出“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并提出了实施这一理论而设计的解决方案。这套方案用作物留茬秸秆覆盖农田,可以阻隔水份的蒸发,自然降水可以就地拦蓄入渗,防治水土流失,控制了沙尘暴和沙化;腐烂的秸秆又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走进示验基地,麦收后的休茬地均匀的苫着麦草,看不到裸露的土壤。拨开秸秆,那湿漉漉的土质乌黑松软;玉米地里,秸秆全程覆盖的虽未浇水已齐人高,黑黝黝的又壮又旺,与旁边的对比田块形成鲜明反差。
该技术把自然降水的保蓄率由传统耕作方式的25%-30%提高到50%-60%,每年每亩地增加60-80立方水,粮食增产平均20%以上,创造了五项世界第一的技术指标。
该技术在合阳县推广的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县105000亩耕地中,苹果占了6万亩,其余基本为大田作物。由于采用了这套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实现旱地粮果双丰收。合阳县也由渭南地区最穷的县一举变成最富的县。
先进的耕作模式就必须有先进的农用机械配套实施。在合阳甘井旱农试验站的院子里,李立科向我们介绍了他们从杨凌农民高志文处得到的小麦玉米免耕覆盖施肥系列播种机。他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必然是机械化农业。没有这些先进选用的机具,杨凌模式实现起来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正是本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西北农林科大李立科研究员,郝明德、韩思明教授等帮助下,经过数年的调试研制成适应营造“生态海绵农田”及其与旱作技术农艺要求“留茬免耕,定期深松,秸秆全量全程倒置覆盖”相融合的机具,为生态保水多效型耕作模式——“杨凌模式”的推广奠定了装备基础。
杨凌模式推广生机初现
杨凌模式能否加快普及推广,以挑战传统的农耕模式,促进节水生态多效型农业良性循环持续发展呢?
在陕西蒲城县采访时,东陈镇农机手王跃进、李志正、段安吉告诉我们,他们了解到在杨凌打拼多年的农民发明人高志文的新机子性能优越后,相继购买。使用后发现,不但能使作物秸秆还田,而且由于保墒好,苗齐苗旺,产量也明显增加。再加上减少了作业环节而节省了投入,秸秆不用焚烧了,播种速度也快了。他的机子受到当地农户和机手的普遍欢迎。正如在蒲城县农机公司大院的喷绘展牌上有这样一句话“三多免耕机,省钱、增产、不费力。”
渭南市电视台对杨凌农民的这一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多次报道。
6月27日,记者在安徽省怀远县陈集乡采访期间,听说当地有人买了高志文的机器在用,我们决定前往采访了解。
听说我们的来意后,年介发经理直接把我们带到瓦一村。还未进村,农机手年介怀闻讯赶来地头,指着他地里的玉米给我们看,绿油油的很壮实,已长成了7片叶子。他说,高志文的农机用起来不用拾草,可以灭茬保墒,村民都在地边等着他给种,今年可种500多亩地,一个机子顶两个用。
农机手年明春对记者说:“这三亩半玉米比临家的晚种3天,现在长势明显比邻家的好,而且不缺苗断垄,这机子就是好。”
2016年初,年介发到西安探亲时无意中听说杨凌有个农民发明了灭茬免耕播种机。考察过后,他当年就引进了6台。当年作业下来,效果很理想。他干脆成立了农机经营部,又推广了6台高志文的播种机。今年秋播小麦前,年介发计划专门组织回一批“三麦一沟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把从种到收的作业全过程录制成碟片,向周围老百姓继续推广宣传。
分手时,年介发经理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他早上三五年知道有这么好用的农机具,该有多好哩。”
据专家李立科讲,我国北方地区拥有9.8亿亩耕地,杨凌模式与传统的耕作模式相比,两年小麦的增产幅度均超过60%(据实验记载)。这里仅按20%增幅计算,渭北旱塬正常年份平均亩产为520市斤,一个收获季每亩可增产104斤,若北方9.8亿亩耕地中1/2实施杨凌模式,仅一个生产季就可增产509.6亿斤,比陕西、甘肃、贵州、福建、浙江5省2014年全年产粮的总和(495.5亿斤)还要多。即使1/10可耕地得以实施,一个生产季也可增产101.92亿斤,比浙江、海南两省2014年全年生产粮食的总合(95.54亿斤)还要多。
受到山仑院士关注
2013年10月,高志文专门组织了一次免耕播种机的作业演示会,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重视,著名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教授,著名农机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瑞祥教授,著名小麦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韩思明教授等专家莅临指导。
2016年3月,高志文专程向山仑院士汇报了机具研制和推广情况,院士在听取了情况介绍,并仔细阅读研究了介绍材料后,专门写了一篇《对“节水高效型耕作杨凌模式”一文的读后感》,对模式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给予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都深深地鼓舞了高志文继续他的研究和推广事业。他将此视为院士对他的深沉嘱托。
二十多年来,高志文带领小团队始终围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攻关的旱作农业技术,借鉴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理论,筛选国内外播种机具的优点,扬长避短,不断改进,研发与推广生态保水多效型耕作——杨凌模式相匹配的先进农机具,不仅获得有关部门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中国旱地农业专家李立科研究员,西安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刘春奎同志等专家及广大用户的支持与欢迎,特别引起国家及省上领导人重视并多次批示,这是杨凌农民高志文为创新型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多年成果遇产业化难题
高志文的农机产品先后获得四项国家专利,两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五项省级推广鉴定证书,已拥有国家注册商标,并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其市场需求潜力很大。高志文是怎么样的一位“专家”呢?
在陕西杨凌一个创业园中,我们见到了高志文,皮肤黑,个子高,正在一个车间里搞试验。
当记者说明来意,五十多岁的男人却面带羞涩,他说,我这地方实在太简陋了,走进车间中腰一侧简陋的隔离室,这里就是生产办公室兼卧室。
高志文说,这两年由于资金极缺几乎停产,直接影响了灭茬覆盖免耕系列播种机的研发与生产,也制约了杨凌模式的市场引导力和生产上对农机具的需求。为筹集科研经费与示范费用,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卖掉自己家当。到头来,机具研制成功了却负债累累,如今更是陷入困境。
他一次次向记者展示着他的获奖证书和发明专利证书,还有院士、领导等的批示。他一次次的向记者追问,就这么一个社会需要、农业需要、市场需要的产品却怎么筹不到钱开发推广呢?
其实,他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努力方向,然而农业一线的需要和效果却是最好的证明和指引。每当他想放弃时,院士的嘱托一次次坚定了他的信念和坚守。
采访结束时,高志文厂长给我们每人送给一份“借款及回报方案”,那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一种执着,一种追求,一种感恩。他希望能帮助找到资金,找到合作伙伴。
(原文信息 2017-08-14 15:54 作者:记者 王海明 通讯员 吴平 欧阳思伟 来源: 中国农科新闻网。本号发布时稍有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