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机峰会圆满落幕,下届峰会将在西班牙举行

发布时间:2017-11-06

 10月26日,第六届世界农机峰会进入第二天,中外顶尖学者和世界知名农机企业家围绕精准农业、保护性耕作、农机具与农艺结合等议题献计献策,并同参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兰玉彬和意大利农机协会欧洲事务秘书长、全球农业机械制造商协会联盟发起人Marco Pezzini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发言。

2.jpg

 被誉为中国精准农业奠基人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在农业领域进行人工智能研究。他介绍说,从研发上看,我国精准农业从1988年建立精准农业研究中心,到2000年建立国家精准农业重点研究实验室;从应用上看,国外精准农业从1995年单产绘图系统安装在收割机上,到2003年德国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于畜牧,精准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汪懋华还特别强调“精准”和“精细”是不同的概念,在他看来“精准”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硬性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精准农业的模式是固定的,我们要灵活运用,要适应我国国情。此外,他认为当前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手机用户的持续增长以及5G通信技术的普及,都将给我国精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有利条件和前所未有的推动力,精准农业无疑是当前农业发展最大的潮流和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6.jpg

 “中国农业机械导航方面近年来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导航定位技术、导航控制技术、激光扫描技术、远距离离合器启动技术、节气门调节技术、自动机械操作及控制技术、远程熄火停车控制技术、监控终端技术等十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系统介绍了我国精准农业导航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情况。罗锡文提到了我国导航技术方面的三个创新,即厘米级的精确定位、精确的路线跟踪和自主作业。其中,通过采用更精确的算法以及天线加陀螺仪的应用,使系统达到厘米级的精确定位;路线精准追踪实现了在导航路线起止两点之间每千米误差不超过2.5厘米,系统对于机器的整个路线规划捷径都可以自动实现路线追踪;具体到自动作业环节,已经应用于旋耕机、插秧机、直播机等作业终端。

 就精准导航的应用情况,罗锡文表示,目前在诸多应用的省(区)中黑龙江和新疆这两个地方比较突出。一个是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在用户购买农机具时,上面就已经装有导航系统,另一个是以新疆为代表的后装系统。“新疆的农机具加装自动导航系统后,棉花、小麦、番茄的播种效果都十分理想。非常明显的是误差精确到2.5厘米以内可大幅度减少成本,数据显示,使用精准导航系统种植棉花,收益可提高3%。”

5.jpg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则着重从农机信息化管理方面,介绍了精准农业的具体应用与实施情况。他指出,在土地流转、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新形势、新需求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潜力巨大,农机信息化服务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农机信息化服务应重点关注六个领域:网络方面的农机物联网领域、数据方面的作业过程变为实时采集、分析方面的大数据技术、决策方面专家系统、服务方面的云模式以及产业方面的商业模式。

 此外,德国科乐收农业机械贸易(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财务总裁林琼华、雷沃阿波斯集团旗下的意大利马特马克产业经理昂立寇·不拉嘎多、日本井关公司发展与生产部部门副经理Fumiaki Nishikawa、法国弼丰公司总经理菲利普·弼丰分别就各自企业的实践领域介绍了发展精准农业的具体情况。

 关于保护性耕作和农机具与农艺结合的问题,德国雷肯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安托尼·万德雷、意大利马斯奇奥董事长米可·马斯奇奥、意大利特瑞堡车轮系统市场与传播副总裁洛伦佐·司法瑞、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简·里克森分别站在企业和学术的角度对免耕、少耕、多耕及轮胎对土壤板结的影响具体的怎样通过农机农艺相结合最大程度进行保护性耕作进行了讲解。简·里克森和安托尼·万德雷都表示,免耕、少耕、多耕都是出于实际需求与保护土壤的角度选择的。同时他们强调,不管选择何种耕作方式,为了避免疫病,轮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在提问交流环节,对于欧美农机补贴的问题,林琼华表示欧美没有农机补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欧美农民的土地规模一般都很大,农民也比较有钱,另一个就是欧美的银行可以为农民购买农机提供金融支持”。

 最后,大会在宣布下一届世界农机峰会将于18个月后在西班牙举行之后圆满结束。

3.jpg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