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在食用菌工厂化大道上——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见闻

发布时间:2018-01-29

食用菌工厂化11.jpg

近日,世纪香公司的白灵菇大量出产上市

食用菌工厂化22.jpg

口蘑罐头制作现场

编者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瞄准加工做文章,不仅让一些珍稀菌种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还为食用菌保健品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提供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工厂化食用菌与野生的有何不同?企业该如何从技术、市场等方面深耕产业链条,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应的双重提升?本期,记者采访了一家从事食用菌行业三十多年的企业,力图揭示其中的答案。

本报记者陈艺娇文/图

从1986年成立许昌县食用菌研究所,到1996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食用菌公司,再到如今做成集科研、工厂化生产、加工、进出口于一体的食用菌企业,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部编年史。董事长李彦增既是企业家,也是一名高级农艺师。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30多年的他,谈及做企业的心路历程时说:“我们一直把科研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和生命线。因为一旦技术和产品落伍了,适应不了市场消费需求,企业就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动力。”

目前,世纪香公司有5项国际发明专利。有20多项实用型发明专利得到研发和应用。已经有包括白灵菇、灵芝在内的13个种类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其中,企业自主研发的珍稀食用菌液体菌种瓶栽工厂化等多项技术成果领先国际。

菌生产:技术革新让老百姓吃得起

在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相比于野生采摘,工厂化栽培在生产周期上更加短平快。特别是一些附加值较高的珍稀菌类,更成为了许多企业竞相追捧的目标产品。世纪香的珍稀菌生产以白灵菇为主,这种过去只在新疆部分地区生长的野生菌因其长久以来难以驯化,被称作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价值的食用菌品种。

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的产业扶贫基地,是世纪香最早推广白灵菇液体菌种瓶栽新技术的生产地。“原先种植白灵菇,从接上菌种到催蕾出菇再到菌丝长满,一般需要30~40天。采用新技术后,液体菌种接到袋子里,15天就可以长满,时间减少了20天左右,缩短了一倍。”李彦增介绍。与此同时,种植的成功率也由原来的85%提高到98%以上,生物转化率按照国内的标准,一般在50%~60%,应用新技术可以提高到70%以上。(转化率:出菇重量/干物质)

产量的提升降低了白灵菇的生产成本,进而也降低了市场价格。“以前白灵菇市价在60元/公斤以上,通过技术推广,降低到20元/公斤左右。以后这些珍稀菇类也能进入普通家庭的餐桌,让老百姓都能吃得起。”李彦增说。

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产量,食用菌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每年,我们都会拿出全年总产值的5%用作科研经费。十二五期间,我们组建的工程中心和中国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承担了食用菌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针对现代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李彦增介绍。在这些项目中,以白灵菇为主的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标准生产包括制种、工厂化种植、加工、保鲜等环节的60多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了16个省市,5万多个种植基地和农户,社会效益相当明显。

菌加工:罐头产品错季满足全国需求

在国内,食用菌的加工利用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面。据李彦增介绍,世纪香生产的灵芝孢子粉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液体菌种工厂化瓶栽灵芝收集而来的孢子粉。通过对工厂化生产灵芝的深加工,大幅度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提起食用菌的深加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边银丙提出:“目前,在食用菌行业,深加工的概念被盲目夸大了。一般来说,提炼出食用菌的有效活性成分,制作成具有药用功能的产品,这个过程才能称得上深加工。”

对此,李彦增表示,世纪香通过工厂化生产的灵芝原料用作灵芝孢子粉的生产,质量更稳定,有效成分更高。通过专业检测,我们灵芝孢子粉的有效成分含量超出普通大棚栽培灵芝的4倍。在市场销售的同时,也给国内一些大型的医药企业提供原料。

除了鲜食的食用菌外,罐头也是公司一大产品主线,包括清水罐头和白灵菇菇酱。特别是白灵菇罐头,推出以来深受市场欢迎。李彦增介绍:由于市场容量有限,通过对鲜食食用菌加工成罐头,实现错季上市,一方面可以避免夏天基地集中出菇上市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全年供应,便于运输。“白灵菇很特殊,是个低温品种,需要0-5度的低温刺激才能出菇,因而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一年只能种植一季。通过工厂化种植和罐头加工,就能满足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

据边银丙介绍:就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罐头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与鲜食菌菇已经几乎没有差别。但很多国人有个老观念,认为罐头防腐剂多,实际上在国外,罐头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食品之一。“由于工艺的限制,过去的罐头生产只是简单的笼蒸水煮,现在都是通过大型的高压灭菌。我们一般采用了127度的高温杀菌,在这种条件下,细菌芽孢都能被杀死,根本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李彦增说。

菌产业:国外建厂了解当地政策

一干三十多年,李彦增表示对食用菌产业充满信心:“目前,很多乡镇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种植食用菌,玉米芯卖到了650元/吨,普通麦草的价值也达到了将近400元/吨。秸秆有了价值,农民再也不会偷着烧了。这也是发展食用菌的价值所在。”

李彦增介绍:“现在,市场对食用菌的消费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每年消费增长率16%左右,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借助食用菌工厂化标准生产,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可以把基地建设得更加规范。”

近几年,国内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市场潜力也越来越大。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世纪香公司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建成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受限于原料、技术和劳动力成本,国外的食用菌一直以来供不应求,因而企业借助政策上的优惠出来发展,是一条很好的发展途径。”边银丙说。

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由于对国外的相关政策环境了解不够,李彦增也走了一些弯路:“前几年我们在圣彼得堡建设生产基地时,由于当地政府对厂房建设的规定与国内不同,我们带过去的图纸和材料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新设计准备,一年期的建设时间拖到了三年,资金损失很大。”李彦增说。虽然通过多方周转,企业还是坚持了下来,但这件事给了李彦增沉痛的教训。因此,他也提醒那些有意拓展海外业务的农业企业,一定要事先了解当地政策规定再执行计划,避免造成损失。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