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乡村振兴首先要人才振兴

发布时间:2018-03-19

 

张雨东.jpg

“人才进退国安危”,人才决定我国乡村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由于相关政策缺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中西部乡村凋敝与人才持续流失,普遍面临一将难求的难题,这成为制约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要的是坚持农村人才优先发展,实施人才政策的“精准滴灌”,破解人才荒芜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他建议:

一是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细化政策。明确政策的内涵外延,出台中长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稳定预期,巩固“三农”基础和戍边力量。

二是实施“人才先锋”工程。贫瘠土地的生态修复需要先锋物种,凋敝乡村的振兴也要部署人才资源的先锋工程,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坚守高地,营造环境,确保薪火相传。要优先解决编制、职称等问题,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三是重视并培育本土人才。坚持以当地农民、本土人才为主体,加快实现由简单办班向系统育人转变,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扎根农村的农民大学生。公共财政要进一步向农村人才培训倾斜,加大零散涉农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实施人才协同战略,系统解决农村人才奇缺的问题。

四是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脱贫攻坚。未来两三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原则、阶段任务、人才培育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

五是强化城乡人才流动的制度性供给。政府应关注本土返乡人才的社会经济价值,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力度,实现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公积金等“户随人转”。探索试点土地流转、宅基地、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等允许“新乡贤”有偿准入的机制,构建人才更好分享农村发展成果的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