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机局关于市县农机部门对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的回复

发布时间:2018-03-20

在2017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务虚会上,17个市州、部分县市农机部门、省农机总公司负责同志围绕惠农补贴政策、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装备及农机工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构改革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现一并回复如下:

一、关于惠农补贴政策

(一)在资金分配方式上,孝感市认为因素分配方式不合理,地区之间“吃不完”和“不够吃”同时存在,而且政策刚性约束强,余缺资金也不能相互调剂。黄冈市和潜江市认为,渔区、平原地区和山区资金使用很不平衡,平原不够用,贫困山区在指标分配时权重大,资金用不完。当阳市建议在补贴资金分配方式上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分两次分配资金,首次下拨80%以上,第二次用于调剂。黄梅县建议加强市州一级对资金分配的调控能力。

回复如下:按照财政部“用于贫困县的资金增幅不低于该项资金平均增幅”的资金分配要求,近几年我省每年将贫困县因素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导致贫困山区补贴资金结余量较大。省局多次与省财政沟通,分两批次下达资金有望实现。

(二)在补贴额度上,潜江市认为“促敞开”很容易,但是“缩范围”、“控定额”导致农民购机积极性下降,背离了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促进农机化水平提升的初衷。随州市反映部分机具的补贴额度对老百姓缺少吸引力,且老百姓认为办理补贴手续繁琐。潜江市建议提高对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机具补贴标准。孝感市建议提高适合山区机械的补贴额度和提高大型化、智能化及农民急需机具的补贴额度。

回复如下:2015-2017年,按照部司“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思路的要求,各档补贴额度均不允许超过上年度该档补贴额度,造成部分档次补贴额偏低。从2018年开始,部司不再提出“缩范围、控定额”的要求,省局将进一步科学确定补贴额测算比例,依据测算值合理确定各档补贴额,力争更好地调动购机者的购机热情。

(三)在核查方式上,襄阳市、神农架反映入户核机耗时长、费用高。如南漳、襄州实现100%核机,每年需耗时4个月,且每个县用于核机所产生费用在5-10万,如核查一台800元的补贴机具,租车、住宿、就餐等费用需上千元。仙桃市反映,购机串户现象增加了核查难度。襄阳市建议由省级开发建设监控平台,仿照共享单车的管理模式,将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机进行定位,以提高核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回复如下:我省自2016年起实行“先购后补”操作程序后,开始推进“一站式”服务,就地完成包括核机等工作。同时,只要求各实施县必须100%定点核机,入户核机不再属于必要程序,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入户核机比例。

2016年起,我省要求购机者和供货企业都必须签订承诺书,对购机行为和购买机具的真实性,以及补贴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串户现象,应确认产销企业是否有违规行为,并依照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目前我省正在结合北斗监控平台的建设同步完善购机补贴监管系统,以期通过安装北斗监控终端,逐步实现对大中型补贴机具的实时监管。

(四)在机具品目上,神农架提出补贴机具与山区需求矛盾凸显。宜昌提出茶叶机械品目不全、杀青机品目分档不合理,建议增加茶叶理条机和输送机2个品目,增设杀青机品目分档,将秸秆热风炉纳入补贴范围。黄冈市建议加大对板栗、茶叶、药材等机械的补贴。随州市建议将香菇生产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当阳市建议将无人植保机械纳入补贴目录。钟祥建议将收割打捆一体机纳入补贴目录。丹江口市和枝江市建议省局放权,由各地因地制宜选择补贴品目。

回复如下: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是在中央购置补贴品目范围内确定的。待农业部公布2018年中央购置补贴范围后,省局将根据我省农机化发展需要,优先保证绿色生态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所需机具,及时组织专家研究补贴范围和具体分档,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县级农机部门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在省级范围内缩品目。

(五)在农机报废更新方面,孝感市、荆州市和随州市提出,农民反映报废更新手续和程序比较复杂,干部怕风险,群众怕麻烦,工作推进难度大。潜江市和江夏区认为,报废更新的品种少,而且将报废机具运送到报废点需要较高的费用。江夏区建议将机耕船、插秧机纳入报废更新范围,同时给予回收企业一定补助。

回复如下: 2018年,我局将在部司新政策的基础上,兼顾操作便捷与资金安全,尽量简化程序,减少基层工作人员的廉政风险。同时,我局将继续向农业部农机化司建议扩大补贴范围,积极争取并将我省保有量较大的机具纳入补贴范围。

(六)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方面,孝感市提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额度标准的调低将大大挫伤机手积极性。当阳市反映农机深松整地超额部分结算难。

回复如下: 2016年、2017年我省深松作业补助标准为40元/亩,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高标准。2018年,农业部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拨付给我省,资金总量大幅压缩,为确保完成全年任务面积,补助标准相对于2016年、2017年的标准将适当调低。

2017年3月,省局对全省43个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试点县(市、区)的全年任务面积进行了统一分配,并根据各地的任务面积数量,会同财政部门集中下拨了全年深松作业补助金额,要求各地农机部门必须根据作业补助金额保质保量完成全年任务面积,但不能超额作业,若有超额作业面积,由各地农机部门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或自行予以解决。

另外,襄阳市建议将农业机械保险确定为强制性保险并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既不增加农民负担,又能提高机手抗风险能力。黄冈市建议仿照安徽、合肥,在购机补贴资金、项目中列支一部分工作经费,同时建议增加农机作业补贴,利用北斗监控,确保面积准确真实。恩施自治州请求省局给予茶叶全程机械化项目支持。

回复如下: 我省农业机械保险分为“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强制保险和农机互助保险”,前者是强制性保险,后者是互助型保险。将农机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这对减轻农机手负担,提高农机手参保率,降低农机事故风险,将会有很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农机政策性保险、陕西省有补贴的互助性保险都有相关经验。近年来,省局一直呼吁效仿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大连、陕西等地,将农机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目前,省局在积极协调并提请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对此做调查研究。

购机补贴资金是国家惠农强农资金,每一分钱都需要用在农民身上,按规定,工作经费必须由地方解决。

二、关于农机化技术推广

(一)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孝感市提出,目前农机农艺处于分离状态,有些地区农业部门推广抛秧、撒播,农机部门推广机插秧,鼓励育秧。农业部门在品种上过于追求高产,作物的成熟度不一致,栽培方式不统一,不利于机械作业。黄冈市反映,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上午农业部门开个抛秧的现场会,下午农机部门开个插秧的现场会,农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插秧还是抛秧,农机与农艺几乎脱节。

回复如下:一直以来,省局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一是主动与种植、土肥、环保、植保、种子等相关部门联系,逐步建立项目相互参与、活动共同开展等工作机制;二是争取农业厅支持,将农机化纳入有关农业项目统筹考虑;三是在组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时,邀请相关农艺专家加入专家组,以加强农艺技术的咨询、指导和培训。下一步,省局将积极搭建“政产学研推”平台,加强农业各行业间沟通联系与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作业规范、农艺技术标准和机艺融合模式研究,促进作物品种、栽培模式与农机作业的相互适应、有机融合。

(二)作业环节问题。十堰市认为,机械播插是全省短板。孝感市提出全程机械化的配套技术体系有效供给不足。随州市反映播种方式五花八门、种植品种多样化,播种仍然是最大的短板。仙桃市认为飞防植保行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但是技术参数有待统一规范。

回复如下:机械播栽是我省农作物机械化六大环节中的最大短板,省局每年都将机械播栽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组织培训、现场展示和演示播种机具、大力推广精(少)量播种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等方式,力争补齐这一短板。2017年省局召开了“补短板、促机插集中示范服务”等以机插秧为主题的活动,并鼓励各地在适宜地区推广机直播技术。攻克我省机械播栽“瓶颈”,需要上下共同努力,希望各地加大适宜机具引进力度和成熟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升我省机械播栽水平。

目前,农机化司《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汇编》已发布,省局也组织专家制定了水稻、玉米、小麦等七大作物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并在相关会议上进行了解读和讨论,将进一步完善后下发。省局将发布粮棉油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同时,各级农机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适宜本地区的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

无人机涉及航空、军事、信息等多部门。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无人机标准,我省也在组织专家制定植保无人机作业标准,规范飞防植保。

三、关于农机装备及农机工业

孝感市反映我省农机产品质量差,有些企业还在生产9马力的旋耕机、老旧的手扶拖拉机,有些是用锤子锤出来的。该市认为,随着土地流转加快以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的成长,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产品的性能、质量排在第一位,是否有补贴退居其次;而且我省农机装备结构不优,粮食机械多、养殖业机械少;耕作类机械多,收获类机械少,老百姓带着手套摘核桃;平原机械多,山区丘陵机械少。武汉市、黄冈市认为,农机企业的“寒冬”来临,农机制造业面临困境、中小型农机企业严重亏损。十堰市提出效仿重庆在山区开展宜机化建设投资很大,难度很大,建议坚持适地适机,适物适机,引进机械进行适应性攻关。

孝感市建议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产品质量,要结合绿色发展、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好“有机能用”、“有好机用”两个问题。武汉市建议发挥华农工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市农机化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加快在蔬菜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研发。十堰市建议加快山区机械的研发,如核桃采摘、中药材挖掘机械等。鄂州市建议农机总公司在鄂州设立一个配件的集散中心。

回复如下:我省农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高端市场过度依赖进口,农机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这是我省农机工业的短板。针对这一问题,省局在研发上做了一些尝试,但只是杯水车薪。下一步,省局将继续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呼吁,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农机工业支持力度。

当前,我省农机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装备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环节发展不协调,省局将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引导优化装备结构,提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

关于鄂州市建议农机总公司在鄂州设立一个配件的集散中心的问题,省局已将该建议转达给省农机总公司,并将尊重企业意愿,必要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四、关于农机社会化服务

(一)平台建设问题。荆州市反映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发布农机服务及调度信息缺少推送平台;丹江口提出农忙时节一机难求,调度难;武汉市建议加快农业物联网、无人植保机、智慧农机、北斗信息化检测终端等推广应用。

回复如下: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省局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一是加强引导。近年来,每到农机作业高峰时期,省局都会下发通知,公布跨区作业协调服务电话,指导各地做好农机跨区作业调度工作,引导机手向机具需求量大的地方转移。据统计,我省在全国农机生产信息化平台共录入农机合作社1712家,机手信息1883条,跨区作业证信息18492条,作业证查询量达到80752次。为全省52个示范合作社在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网建设了专属宣传网页。二是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完成“荆楚农机服务版”微信订阅号申请及主体设计工作并投入运营,及时发布市场供需对接、机具调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阅览总人数达到31598人/次。

省农机公司介绍,正在建立3个平台:一是农机作业调度平台。在机具上装智能终端,主要用途是定位测模和作业监控。二是农机维修平台。坚持“好”、“快”、“标准”的理念,吸纳专家、教授和乡镇维修人员,重点解决“看病难”问题。三是共享平台。从无人植保机入手,当前在仙桃试点,下一步向周边辐射和推广。2月1日,省农机总公司与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在仙桃市举办了以“智能农机、绿色共享”为主题的长投农机共享启动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标志着共享无人飞机将在湖北落地生根。

下一步,省局将发挥政府、协会、学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搭建农机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农机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联系机制。搭建机具共享平台和作业信息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

(二)维修服务体系问题。荆州市、黄冈市提出,农机维修网点不足,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一个县的维修网点不足以满足一个县的维修工作量。神农架反映,山区机械维修难度大,成本高。随州市建议抓好农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天门市建议组织省内各大品牌农业机械生产商对国3标准拖拉机、收割机维修技能培训。

回复如下:农机维修难一直是制约我省农机社会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省局高度重视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工作,专门开展调研,4年来共安排专项资金700万元,扶持60个县(市、区)建成机维修服务中心,逐步构建以一、二级农机维修网点为骨干,以三级和专项农机维修网点为补充,以农机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农机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的覆盖全省、功能健全的农机维修网络。下一步,省局将继续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和项目倾斜、人才培训等措施,支持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向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发展,促使其提档升级;鼓励有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建立农机维修流动服务站;联系省内大品牌经销商,提供农机维修技能培训服务,不断提升我省农机维修保障服务能力。各地也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

(三)主体培育问题。枝江市提出农机服务体系是短板,建议应集中服务体系资金,不要撒胡椒面,每年选择几个县市重点扶持。潜江市、丹江口市、黄梅县建议出台利好政策,加大对农机经营主体扶持。当阳市建议为秸秆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

回复如下:近年来,省局从购机补贴政策、财政扶持、项目倾斜以及规范运作等方面,加大对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目前,我省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7820多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2560多个,合作社社员达到9万多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4万台(套),承担全省近一半作业量。

下一步,省农机局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农机金融租赁贴息试点等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示范社作为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等农机化项目及技术培训、企社共建、银社对接等活动的承接或实施主体,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支持,多渠道加大对农机经营主体的投入,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引导支持示范社加大配套机具和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品牌,推动农机合作社整体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跃上新台阶。

另外,仙桃市反映,办理农机购置补贴时没有明确将“持有农机驾驶证”作为要件,增加了工作人员“自由裁量”为名的违规风险。丹江口市建议把安全监理工作纳入省级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当阳市建议实行考培分离,不要将培训记录作为考试的前置条件。

回复如下: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应当向农机监理机构申领驾驶证”,各地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提升持证率,减少农机安全隐患,但是“持农机驾驶证”不能作为购机补贴实施的强制前提条件。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大多数“评优评先”项目的取消,我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连续5年没有组织专项考核工作。2017年新的《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公布实施,要求“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省局正研究制定农机安全生产考核办法,将其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之中。

根据农业部于2018年2月5日发布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培训记录不再作为申领驾驶证的必要条件。

五、关于机构改革及队伍建设

武汉市、荆州市、黄冈市提出,机构在减化、职能在弱化、工作在边缘化,干部信心不足,思想动乱。机构改革导致体系削弱、人员流失、体制不顺。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开拓思路,不能到抗灾救灾的时候想到农机、有困难的时候想到农机,机构改革就砍掉农机。

回复如下:改革是大势所趋。各级农机部门要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清形势,顾全大局,不慌不怕,主动作为,扎实苦干,千方百计坚定信心、稳定军心,确保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孝感市反映,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几乎是自学成才,没有进行专业培训。荆州市提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最后一公里”无法解决。仙桃市认为,农机化信息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急需加强。鄂州市建议加强新一代农机手培训。黄冈市建议加强乡镇服务中心人员队伍建设。十堰市建议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回复如下:近年来,省局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平台,推进农机科技示范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下一步,省局将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人才教育的力度,将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作为每年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重点。继续举办全省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广大农机手的操作本领,吸引社会关注农机人群体,以榜样的力量感召更多高素质的年轻人投身到农机化事业中来。同时,鼓励各地引进农机相关专业的“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到县乡两级农机推广机构服务。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