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让春耕更从容——春耕新气象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18-04-27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从南到北,广袤乡野,一派繁忙。在今年春耕生产中,“机器换人”已经成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各地纷纷上演着“百万农机闹春耕”的热闹景象。机器取代人力,彻底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让种田变得更轻松,更体面。

4月19日,在江西崇仁县桃源乡西陂村田背村组,路两旁的农田里机声隆隆,拖拉机来回穿梭。80后女种粮大户宁佇正熟练地驾驶着一台红色拖拉机在水田里“打田”。她和丈夫今年流转了400多亩地种植水稻,耕地插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以前一天人工插秧不到1亩地,现在机器一天可以轻松插秧20亩,大大提高了春耕效率。”宁佇说。

农时不等人,农机作业大幅度提高了春耕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农业部预计,今春全国将投入大中型拖拉机、耕整机、工厂化育秧设备、高速插秧机、宽幅精量播种机等各类农机具2200万台(套),水稻、春玉米、春小麦、春大豆等粮油作物机耕率稳定在90%以上,机播率达到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在今年春耕生产中,拖拉机卫星导航作业、高速精量播种、插秧同步侧深施肥、遥控飞行植保、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智能装备技术广泛应用,为春耕增添了更多绿色和科技含量。4月20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昌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武昌金正在组织农机手驾驶大型自走式植保机给小麦打药。合作社今年种植3000小麦,耕、种、收、植保全部实行了机械化作业。植保是小麦全程机械化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前他们主要使用背负式植保机,不仅效率低,3000亩小麦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还容易引发农药中毒等问题。3年前他们购买了大型植保机,3000亩地一天就完成了植保。合作社现有大大小小80多台套农机具,很大一部分大型智能化农机装备。除了为合作社社员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他还每年组织农机手开展跨区机收作业。

小农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一直制约我国农机化的发展。联耕联种、托管式、订单式、租赁式、“滴滴农机”式等多种模式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广泛开展,带动更多小农户便捷应用机械化高效生产方式,最大限度提高春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4月20日,在吉林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卓正在组织农机手驾驶着大型拖拉机耕地,4月25日就要播种玉米了。今年合作社为402户农户提供“土地托管”服务,托管土地30450亩,为社员提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广大农机手、农机经营管理人员、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骨干等组成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部位于北京的大田农社,在全国开展农事托管服务,推行耕、种、植保、收获、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在全国托管土地几十万亩,已经完成春耕服务面积10几万亩。大田农社总裁吴克铭说,通过推行农事托管服务,实现了土地连片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生产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通过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S(RS、GNSS、GIS)等技术,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数字农业管理,实现从耕地档案、生产资料、农机作业、田间管理、烘干仓储等农业产业链全程信息化管理。通过农事托管服务,还可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机器换人”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超过5500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作物上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从区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菜茶、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从技术水平上看,小马力、中低端机具多,大马力、高品质机具少;单项应用的技术较多,技术集成配套应用刚刚起步。

农机化水平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各地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机器换人”的节奏,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