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以来,我省“三夏”农机化生产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各地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三夏”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科学调配,精心组织,抢时间、争速度,全力组织机械化抢收抢种抢管,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秋粮有个好收成。
襄阳等小麦主产区遭遇连日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较为严重。当地农机部门切实加强信息收集整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及时发布作业信息,合理调度作业机具,运用电话、电视、网站等信息平台向联合收割机手发布信息,引导外出跨区作业的机手按时返回参加本地抢收,通知本地未外出机手向机具需求量高的地方集中,加快收割进度。同时,积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指导和机具维修服务,大力推广机械收获减损技术,进一步降低收获损失率。另外,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对粮食烘干机实行优先补贴、应补尽补,并积极发挥现有烘干设备作用,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等组织开展产后烘干服务,保证小麦品质。据统计,全省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85万台,联系引进河南、安徽、江苏等省跨区机收机械3000余台,投入粮食烘干设备3800余台。
中稻及一季稻是我省“三夏”抢种的重头戏,有效播栽季节为5月中旬至6月初。为保证作业进度,各地积极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机具调度和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订单服务、托管服务、“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机直播等作业技术,确保水稻机械栽植实现应栽尽栽。同时,大力推广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无人植保机等绿色高效植保技术,全力做好病虫害防治。
针对近年来“三夏”期间灾害性天气偏多的情况,各地农机部门切实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联系,完善应急机制,对“三夏”期间重点区域的天气情况进行重点预测,全力应对灾害天气。各地根据灾害天气预警,及时启动农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充分发挥区域性农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作用,加强抗灾机具、农用柴油、人员、资金等救灾要素调动,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投入人力物力开展抢收、抢管、抢种,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截至5月30日,我省小麦收割已进入收尾阶段,全省共完成小麦机收面积1441.65万亩。中稻及一季稻栽植已过七成,完成机插(播)面积674.1万亩。预计6月1日前后,各地将全部完成麦收任务,机收率将达到95%以上。中稻机械化播栽也将在6月上旬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