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沃野机声隆丰收美景入画来—湖北省农机化工作亮点扫描

发布时间:2018-06-09

农机保有量达1100万台套、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12%、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8个县市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近年来,全省农机部门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总体目标,规范执行强机惠农政策,深化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推广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机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初,湖北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表示,全省农机部门要以提升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薄弱地区农机作业水平为重点,强化农机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农机装备持续增长

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播种施肥一体化机、土地深松机……5月24日,南漳县武安镇长岗村,各种先进农机集中亮相。“这台打捆机性能怎么样?国家能补贴多少?”合作社代表争相发问,农机经销企业以及农机补贴工作人员一一解答。

九集镇农机手陈顺涛介绍,他去年买了一台打捆机,总价10.5万元,其中国家及省市补贴4.53万元,县农机部门项目资金补贴了2.97万元,自己只出了3万多元。“今年,我们镇不少人买了打捆机,跨区作业赚外快。”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湖北农机装备持续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4335万千瓦,较5年前增长13.4个百分点。在总量增加的同时,装备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大马力、高性能、节能高效、生态环保、复式作业机械增长迅速,占比明显提升。

去年,我省还修订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方案,优化报废更新流程,推行先审核后报废程序,扩大报废更新补贴种类,加快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大的老旧机械淘汰步伐,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全省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达1100万台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34万台、9.9万台和7.1万台,农机装备覆盖农、林、牧、渔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生产环节。

薄弱环节加快突破

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5月中旬开始,枝江市信达合作社机手易青林等人成了大忙人,他们驾着“铁牛”,穿梭于仙女、董市、安福寺等乡镇田间,为农户耕整抢收。“正常情况下,一人一台收割机1小时可以完成3至5亩,较人工收割效率提高30倍左右。”易青林说,2010年,合作社从3台喷雾器起家,现在拥有11台插秧机、5台旋耕机、6台联合收割机、120余台机动喷雾器,服务3万多亩农田,覆盖了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

信达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只是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北加大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力度,加快突破粮食作物薄弱环节、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分品种、分区域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2017年,我省沙洋、枝江、洪湖、武穴、天门、襄州、监利等7个县市进入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行列,占全国的1/18,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的带动下,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五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到68.12%,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在南方10省区处于首位。

新型主体蓬勃发展

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3月底,走进潜江市白鹭湖管理区沃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一盘盘中稻秧苗生长整齐,争相吐绿,一片生机盎然。该合作社负责人胡定爱介绍,他们的生产基地占地500亩,建有30余个大棚,可满足本地及周边1万多亩的水稻大田秧苗移栽需求。

为提高大棚利用率,胡定爱还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农时的水稻种植,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经营起了再生稻、晚稻大棚工厂化育秧,为农户提供“统一保温育秧、统一品种、统一秧田管理、统一机插机收”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让农户当上“甩手掌柜”。

农机化是解决“谁来种田难题”的“武器”,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神器”。近年来,湖北坚持以实施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机抗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健全小农户与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机服务组织达到7800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562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承担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机作业量。通过积极探索土地托管的办法,引导合作社针对不同需求创新服务方式。

同时,以农机合作社为主阵地,加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引导农机维修网点合理布局,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建设20个二级以上的综合农机维修网点,带动其他维修点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新型机具加速普及

每年秋收时节,襄阳市襄州区163台装有北斗卫星定位终端设备的土地深松机陆续下田作业。“原来用旋耕机旋耕后进行种植,旋耕深度为8至10厘米,一遇到天气干旱,花生、玉米就干死了。现在深松到25至30厘米,再也不怕雨涝、干旱,增产增收有望了!”该区祥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毕志军介绍。

安装北斗卫星定位终端设备后,农机部门对每台机械的作业深度、质量、面积,都可以进行全面、详细的归纳统计,实现深松机作业状态和作业面积的准确检测,为深松作业补贴提供量化依据,同时便于机械的调配,实现跟踪监督和服务。

湖北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机化,加快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精准施肥、深松整地、秸秆粉碎还田离田综合利用等绿色生态环保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去年,全省新增打捆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具2914台套,完成165.98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

此外,我省大力推进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建设。去年,在襄阳、荆门、武汉、黄冈等地安装北斗监测终端3537台套,监测统计深松作业面积161.24万亩,监测统计秸秆还田作业76.8万亩,完成北斗农机驾驶培训和北斗农机考试基地(枝江)建设,农机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去年,我省安排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1亿元,其中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720万元用于项目机具补贴,新增6280万元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项目在汉川等16个县市区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新建或改扩建秸秆收储转运、加工利用站点40多个,项目县基本实现无露天焚烧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农机监管扎实有效

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变型拖拉机被称为“马路杀手”。去年6月,全省集中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拥有“变拖”的51个县市区已注销17679台,在管“变拖”降至33267台,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我省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省市县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各地农机监理机构充分利用年检年审和办牌办证工作契机,与农机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督促其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责任体系。

全省农机部门坚持把安全生产挺在前面,深化“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深入开展农机“打非治违”、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处置应急演练等安全生产活动,保持了农机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事故发生数持续下降,死亡人数有效控制在省政府确定的指标之内,新增拖拉机、收割机牌证管理实现了全覆盖,事故起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02%和25.58%,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生产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在“平安农机”创建方面,钟祥、五峰、大冶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石首市农机监理站站长赵进被评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示范岗位标兵”,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被省政府评为“湖北省安全生产红旗单位”。

策划/组稿:郑先荣 陈鹏宇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