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新源县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军

发布时间:2018-07-24

亚心网讯(记者 任华)7月初,伊犁河谷麦浪金黄,丰收在望。新源县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开始忙碌起来。“马上就要麦收了,最近我们不仅要做好农机具检修工作,还投入56万元购买了一台新型联合收割机,为‘三夏’做好准备。”新源县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军说。

在新源县阿勒玛勒镇,提起王建军,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不仅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还是民族团结的带头人、扶贫帮困的热心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建军坚定地说。

王建军出生在新源县阿勒玛勒镇塔克尔布拉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在他10岁时就去世了。为了帮母亲挣钱养家,王建军初中毕业就辍学回家,靠拉石头、沙子,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

1988年,他东拼西凑,用借来的4000多元钱买了一台拖拉机,通过给乡亲们耕地、播种、拉运农资,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勤奋肯干,不断增加农机种类,扩大业务范围。2006年到2009年,他前后共购置12台农用机械,享受国家农机补贴29万余元,成为全疆农机系统小有名气的一名农机手。

王建军是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会学以致用。2010年,他在新闻上看到国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消息,便利用自身农机技术优势,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成立了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合作社要发展得快,就要走集约化道路。王建军将农民手中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搞土地规模化经营,使用新种植技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销售,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增加了农机的经营效益。2011年,合作社农机、农田经营纯收入达到165万元。2013年,合作社流转土地4660亩,种植的玉米、甜菜、小麦、大豆、油菜等每亩净收益500多元。

这些年来,王建军不仅在农业科学技术上不断创新,而且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带领社员实现增收致富。2014年,合作社试种加压滴灌铺膜甜菜,有效解决了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2015年合作社又延长对节水滴灌主管网的铺设,解决了土地板结严重的问题……

在王建军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迅猛:由最初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53人,农用机械多达100余台,作业面扩大至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宁县、尼勒克县、昭苏县,仅农机耕作收入就达100余万元,社员年均分红5万元以上。

2013年,王建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他激动不已:“我文化程度不高,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目前,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流转土地5000余亩,采用“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进行统一科学的田间管理。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拿到土地分红的同时,还能在镇政府和合作社的引导下,投入二、三产业进行创收,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16年,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富起来的王建军,没有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看到村里的贫困户没钱犁地、播种而耽误春耕,他主动帮助他们免费犁地,这些年合作社为贫困户节约租用农机费用达2.25万元。

2016年,王建军引导20多户贫困户一起发展高效种植业和特色种植业,实现了人均增收3万余元。他个人资助贫困学生古丽·那扎汗大学四年的学费,自2010年至今,每学期帮扶10名贫困学生,累计为贫困户捐款10余万元。

2017年12月28日,王建军获得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王建军的梦想也在不断放大,除了要将合作社的规模和业务发展壮大外,他还考虑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我们合作社目前有两名党员,有3名社员写了入党申请书,我们争取早日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走集约化、高效益的路子,更多更快地增产增收,用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王建军说。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