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水稻大钵苗育秧技术培育的秧苗,苗高25-30厘米,既能成钵又能成毯,解决了低播量条件下钵苗连成片的问题,便于机械插秧。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栽插演示
张园/摄影
本报讯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组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水稻专业组,在江西省瑞昌市举办了晚稻中大苗机械化移栽技术现场观摩活动,旨在加快攻克晚稻机械化栽植技术难题,研究探索技术路径,集成配套技术装备体系,加快促进晚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
水稻生产机械化一直是全国农机化系统的重点工作,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取得显著成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装备持续增加,为推动农机化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对劳动力减少、粮食产量持续保持丰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晚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缓慢,高温高湿气候和茬口紧张仍是制约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成为水稻机械化种植短板中的短板。近两年,在江西等地开展的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试验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分蘖早、有效分蘖多、成熟度好等优势,可以适当延长秧龄、满足长生育期品种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解决双季稻区生产季节茬口矛盾、降低晚稻种植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组认为,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的试验探索为各地启发了思路,也为持续推动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下一步,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是继续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出一批适宜的技术模式,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劳动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措施,促进水稻品种、栽培技术、机械装备的配套集成,探索形成适合当地农艺要求的主推的机械化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二是继续加强示范带动,推出一批示范基地,要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示范等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汇聚基层农机科技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力量,找准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建立样板田、对比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三是继续加强媒体宣传,推出一批典型,注重搜集和总结示范推广过程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广泛宣传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阶段性成果,争取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营造良好氛围。专家们还就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来自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双季稻主产区和江西重点县市农机化管理、推广部门代表和农艺技术专家近100人观摩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晚稻育秧播种和机械移栽作业现场,查看了大钵体苗中稻长势等情况,听取了专家授课,进行了交流研讨。
(杨宏伟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