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8月7日10时讯(通讯员 吴平)“马上就要开始高强度的收割任务了,能帮我们联系几台收割机吗?”近日,梁平区秋收工作还未开始,但农机专家兰显发的电话早已响个不停,不论问题大小,他总会耐心地对着电话一遍遍解答。
“农机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些复杂的问题电话不能解决,还得赶到现场帮助排除。”这不仅仅是兰显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37年来,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乡村里、转悠在田坎上,与农民和农机打交道。
用实干把实事办到农民心坎上,这是兰显发从一个中专毕业的农机推广员逐步成长为教授级工程师、重庆市农机专家委员会成员的秘诀。
儿时梦想 深入基层宣传农机
“农业是一个‘背着太阳下山’的职业,传统农业苦、累、慢,而农机的推广可以将农民从很多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谈到对农机推广的坚守,兰显发坦言一切缘于自己儿时的经历。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老家缺少农机的艰辛让兰显发记忆深刻,当时的农业机具只能抽水、打米,数量少、速度慢,能用上省力又省时的农机具成为了他的梦想,于是他考取了农机学校。
毕业后,兰显发回到梁平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从1981年至今,他不辞辛劳跑遍了全区33个乡镇(街道)的大部分村庄,推广水稻等作物的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然而,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不是一帆风顺。
数千年的传统耕种模式固化了农民的思想,许多农机具的使用效益短期内无法显现,再加上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过程,使得兰显发的新型农机具推广之路荆棘密布。
“人那么多,要什么农机?”“机插秧啷个收得到谷子?”……对于农民的种种质疑,兰显发的应对措施就是靠反复宣传、亲自示范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引导农民使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7年的春播。”兰显发说,当时他和同事们在新盛镇新盛村推广水稻机插秧,但是部分村民不认可,声称“你们硬是没把种庄稼当回事儿”,打算毁掉机插秧重新用手工栽秧。兰显发只得挨家挨户解释,并承诺若减产就赔,才平复了争执。
当年秋收,机插秧亩增产近100公斤,兰显发用事实让大家心服口服。
不懈努力 农机推广显现成效
为了寻找适合梁平区实情的农机技术与机具,他踏遍全国多个省市;为了观测机插秧苗情,他连续几个星期蹲守农民家中;为了给农民维修机具,他冒着大雨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不断地实践、学习、实干,兰显发的知识和技能也得到快速提升。
“对于农药使用方式、施肥最佳时机、营养土的成分等这些相关农艺理论上的问题,我就查阅资料或请教专家。”兰显发说,而面对诸如蟠龙的水田泥脚太深造成机器下陷无法工作、插秧机行走箱损坏后需全部更换且价格昂贵等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他就不断试验与改进,然后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多年来,兰显发通过在课堂上反复讲理论、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技能,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农户,带领培训了近6000名农机手,其中农机大户300余户,他们都成为了农村致富能手。并且,梁平的农机手还将机插秧技术推向了四川大竹、邻水和重庆渝北等多个区县,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仁贤镇农民陈一富就是农机大户中的一员,2006年他还是一个农机“门外汉”,如今却能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每年仅靠为他人提供水稻机插秧服务就能获得近3万元的纯收入。他说,正是兰显发的培训,让他成为了一名轻松又体面的“新农民”,成为了全市第一个农机手劳模。
在兰显发的推动下,梁平的水稻生产实现了从完全依靠人力劳动到机械化作业的蜕变,全区水稻耕、插、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4.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17年农机具应用为全区农民节本增收2亿多元;推广水稻机收技术的实施面积、机收水平以及大中型耕作机具、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具、机插育秧播种机推广数量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他个人还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部、市级业务奖励10余次,评选为第43期重庆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成为了我市农机界知名的“田坎”专家。
兰显发常说:“机器不能少零件”,但长期忘我工作却让他身上少了个“零件”——胆囊被切除了。有人劝他,你身体不好,年龄也差不多了,就歇歇气等着退休吧!而兰显发却坚持自己的那份情怀——愿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为梁平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作出更多的奉献,让更多老百姓得到实惠,提升广大农民朋友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