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席专家,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机推广功勋人物、山东省教学名师……2017年,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国内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的提出者、实施者、推动者和发展者,创造227项专利,2项国际发明,37种新型装备系全球首台,累计产值29.6亿元。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花生机械,不仅畅销国内主要花生产区,更远销印度、越南、老挝、菲律宾等国家。
一台农机,从研发到面市至少需要5年时间。30年来,他带领团队不问甘苦不求回报,吃在地里、睡在乡间。在他的日程表中,没有周末、节假日,连续工作十个小时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2018青岛农业大学最美教师——机电工程学院尚书旗教授
忠党爱国 兢兢业业
立德树人誓为农业机械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尚书旗教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长期以来担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农业机械学》、《农业工程新技术》(双语)、《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等课程。主编及参编出版《机电试验设计学》、《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玉米联合收获机原理与应用》、《中国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等教材及专著7余部。
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尚书旗教授深刻体会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衷,始终秉承并肩负着誓为农业机械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强意志和培养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历史责任, 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策到平日教学管理中,兢兢业业、甘于奉献,言传身教、师德垂范,坚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近万名毕业生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力军,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尚书旗教授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机推广功勋人物、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创新驱动 凝心聚力
创建农业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尚书旗教授围绕农机发展需求,建立了农学、工学、管理相互融合,课堂、实验、实践相互结合,生产、教学、研究校内外的相互联合的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在全国同类院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分别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个人首位)。所执教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首届山东省高水平专业建设立项,也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等学科特色专业、山东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
在尚书旗教授的引领下,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机械教师团队创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等多动力融合驱动”的大学生创新体系,十八大以来,共计取得了国家级特等奖10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30余项。指导学生团队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山东省金奖,连续两届荣获“东方红杯”全国智能农业装备大赛特等奖。智能农机创新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的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郭亭亭同学获得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奖”,均为农机领域在对应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
坚持特色 潜心研究
根茎类与育种两个领域始终保持国内领先
尚书旗教授长期从事田间育种机械和根茎类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现为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持人。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48”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1项,个人主持科研总经费达2.6亿元。先后获得19项科研成果,7项成果总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等同科研成果一等奖)1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山东省农机创新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次;被聘为中国科协颁发的“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申报并获得国家专利133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发表论文137篇,多被SCI、EI等收录引用。所带领团队研发的各种花生、马铃薯等根茎类机械与部分育种机械均已得到良好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在山东、河南、江苏、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新疆、湖北等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为国内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的提出者、实施者、推动者、领先者和发展者,组建了以“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国内高层次研发团队,取得了该领域诸多国际领先的综合技术;创新归纳出了以花生、马铃薯、胡萝卜、大蒜为代表的根茎类作物通过挖拔组合式进行收获的方法,提出、研发并应用了胡萝卜播种采取工厂化作业与种绳播种相结合的轻简化种植技术,突破了胡萝卜种植机械化技术的难题;建立起了国内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理论体系,研制的花生联合收获机是当前国内第一个进入国家农机推广目录的花生联合收获装备;同时,组建了国内唯一以“作物品种小区精确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为研究主体的团队。
在社会服务方面,始终坚持协同创新,强化应用,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2016和2017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批山东农机领域唯一一个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科研创新共享平台4个,走出了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的创新之路。通过农机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组织建立了32家专家工作站和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全面合作的单位实现了多项新的突破,其中山东源泉机械有限公司创造了世界第一台3垄6行的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青岛弘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台花生联合收获机、世界第一台2垄4行花生联合收获的生产制造企业;青岛明鸿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花生有序铺放收获机械企业;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机械制造企业,占据马铃薯机械60%以上的份额;青岛普兰泰特机械有限公司成为青岛农大种业装备的转化基地、国内最大的种业生产装备制造企业。
不畏艰难 勇挑重担
专注科研三十载 只为农机人的美好诺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农业机械研究的尚书旗教授,开始将目光瞄准花生播种和收获机械研发。无疑,他给自己挑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在所有作物里,以花生为代表的根茎类作物,一直被认为是机械化的难题——它们长在土里,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实现机械化。而花生,又可以说是难题中的难题。凭借着一股“钻牛角尖”的韧劲儿,尚书旗教授带领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科研团队,拉弓没有回头箭,一战就是三十年。科研任务重,加班深夜成为家常便饭;团队人手少,努力做好传帮接带;常深入田间调研,必须要与时间赛跑;日行三千公里路,有序推进项目进展,曾七天做出急需样机,三天三夜打造智能化方案。敢想敢干,方能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只为农机人美好诺言。
尚书旗带着自己的团队向着最难的农机领域进发,并且一战就是30年。从花生播种机、收获机,到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再到作物育种机械装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青岛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喜讯传来,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庆贺尚书旗教授团队获奖,并向团队颁发了80万元的奖金。面对鲜花和掌声,尚书旗教授永远重复一句话:“我只是荣誉的载体,优异成就的取得,源于我们团队强大的协作能力和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作风”。事实上,作为多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持人的尚书旗教授,早已经成为国家根茎类作物机械的领头雁。荣誉背后,有瞄准目标决不放弃的坚定,更有他多年来殚心竭虑的付出,他的日程表中没有周末、节假日,由于忙工作不着家,尚书旗教授没少被夫人唠叨,连夫人唠叨他的话,都已经成为团队笑谈“早些年忙工作,家就是旅馆;这几年连旅馆都算不上了,已经升格为钟点房了!”业内朋友戏送对联——上联:办公室,一桌椅,一沙发,日夜艰苦奋战;下联:回家中,妻子怨,儿不解,笑问客从何来;横批:还得加班!
尚书旗教授说自己是农家长大的孩子,深深懂得中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意义。获奖当然高兴,但最开心的事儿,还是开车经过花生地边,看到有农民正在地里用自己研发的机器,过去聊几句。每当听到老乡说“好用”,自己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尚书旗教授团队证明,搞科研必须要有明确的理想信念,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有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科研工作的韧性;要选准研究方向,始终向着同一个研究方向而努力;要团结协作,积极联合校内外、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青岛农业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宝笃高度评价尚书旗团队的精神。在时任学校分管科研工作副校长杨同毅看来,尚书旗教授团队成绩的取得,是坚守农业大学使命,以产业发展需求和实践问题为导向,长期坚持、矢志追求、创新发展的结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尚书旗教授带领团队拥有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现代种业生产装备两大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研发核心优势,同时已经拓展出果园机械化生产装备、芝麻机械化生产装备、中药材机械化生产装备三个延伸特色,在花生、马铃薯、大蒜、胡萝卜、甜菜等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和种业生产装备上仍在寻求新的突破,努力为我国农机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文视频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罗一丹
封面图设计:胡亚慧
责任编辑:周维维 鄢浩洁